建筑砌塊是我國新型墻體材料的個重要人類,其中加氣砼砌塊已廣泛用于大、中城市,尤其用于寒冷地區高層和多層建筑的填充墻,少數地區用于多層結構承重墻。
這些輕質砌體的推廣應用得到國家和業主的贊同,但對從事建筑施工的人們而言,若不及時掌握這些新型材料尤其是陶粒砌塊、砼蒸壓加氣砌塊以及砼空心砌塊的特性,將難以保證工程質量,目前砌塊墻體裂縫問題的控制和解決一直是建筑者們的話題。常見輕質砌塊墻面裂縫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①墻面不規則裂縫;②預留、預埋電線導管處;③砼粱或墻體與砌塊墻交接處;④新砌與后砌墻交叉處;⑤砌塊墻窗角成45斜裂縫。
1 墻面不規則裂縫
1.1 現象
砌塊粉刷結束,整個砌體表面粉刷層出現不規則裂縫,這種裂縫只出現在整個砌體墻面的一邊,有些裂縫是貫穿于整個墻面粉刷層,有一些僅僅是面層出現裂縫而底糙完好無損。
1.2 原因分析
①砌塊出廠時間短,未做到放置室外常溫下自由收縮40天以上。②砌塊的規格尺寸偏差較大,造成局部粉刷層超厚。③粉刷基層處理不當。④抹灰配比強度、厚度控制不當。⑤抹灰砂子選擇不當。⑥砌體墻上孔洞的補塞材料、方法不對,造成補塞材料與砌體溫差干濕收縮不一致而造成裂縫。⑦砌塊在砌筑時澆水濕潤的方法和含水率不符合要求,致使砌筑砂漿與砌塊的粘結不好,造成墻體粉刷裂縫。⑧砌體墻面粉刷時澆水濕潤方法、砌體的含水率個符要求,致使粉刷層與砌體的粘結不好,造戒墻體粉刷裂縫。
1.3 防治措施
①砌塊出廠后,放置40天以上。②對粉刷層超厚的部位,采取鋪設網片進行補救。③抹灰前基層處理通常為:抹灰數天適當澆水,抹灰前在墻面上刷一道107膠水溶液(107膠:水=10—15:85—90)或膠質素水泥漿(107膠中加入10~15%水泥),從而增進砂漿與基層表面的粘結力,也可用砼界面粘結劑(粘結劑:水泥:砂子=1:1:1)或砂漿面防裂劑。界面粘結劑方法:先在墻面上噴一遍水,沖去浮灰,然后將界面粘結劑和水泥、砂子拌合均勻,涂刷或噴涂于加氣砼基層上,隨之按要求打底抹灰:使用砂漿防裂劑,其方法是在基層澆水濕潤,沖掉浮灰,在底灰修飾好出現裂縫前及時噴灑防裂劑,可防裂縫空鼓。④抹灰配比強度通常采用與砌塊強度接近的混合砂漿(水泥:石灰:砂子=1:1:6),抹灰厚度必須控制一次不超過10mm,總厚度控制在15mm以內。⑤抹灰層所有砂子不得使細砂,底子灰宜用粗砂,中層及面層可用中砂,砂子含泥量小于3%。⑥對墻上孔洞的填補要根據洞口的形狀加工成異形物填補,其砂漿配比通常為:水泥:膏粉:砌塊碎沫:水=1:l:3:5。⑦砌塊砌筑時,含水率嚴格控制在8~15%,嚴禁使用含水飽和或干的砌塊,澆水濕潤的方法通常采用噴灑方法濕潤砌塊,正常提前一天適當澆水,嚴禁讓水長時間流淌和砌塊飽水。⑧砌塊墻面粉刷時,須檢查砌塊含水率是否在8~l5%,粉煤灰砌塊不大于20%,粉刷砌塊表面濕潤只允許噴灑方法。⑨砌塊粉刷頭糙與二次抹灰時間適當延長,至少一個月以上。
2 預留預埋電線導管處
2.1 現象
砌塊墻面上的電線預埋導管處出現的裂縫,其裂縫基本平行于電線預埋導管處或就在預埋電線導管處,此類裂縫大部分出現在預埋導管的這一面墻上,有時出現在背面的墻面上。
2.2 原因分析
①開鑿預埋電線導管槽使用錘斧剔鑿,對砌體破壞較大造成的裂縫。②電線導管槽填補前材料不對,造成補塞材料與砌體的溫差干濕收縮率不一致而造成裂縫。③電線導管的保護層不夠,造成粉刷層裂縫。④電線導管槽填補時對基層處理不當,造成填補材料起殼,造成面層粉刷起殼裂縫。
2.3 防治措施
①開鑿預埋電線導管槽使用專門的工具,比如切割機,以防對砌體產生較大的破壞;②采用砌體砂漿或強度與砌體相近的混合砂漿作為填充物;③電線導管的保護層不得小于2cm;④電線導管埋好后,用水沖去粉沫涂刷粘結層,再用混合砂漿或砌體砂漿填嵌密實。
3 砼柱、梁或墻與砌塊墻壁交接處
3.1 現象
在粉刷工程結束后一段時間(通常14天內),粉刷層往往容易出現沿砼結構與砌體交接處的裂縫,這類裂縫絕大部分是在墻面的正反兩邊同時出現并貫穿于整個砌體結構。
3.2 原因分析
①由于砼與砌塊的線膨脹系數不一樣(砼為1.0×10—5,磚為0.5 ×10—5)而造成砼結構與砌塊墻體之間裂縫。②砼與砌塊墻體之間的縫隙填塞時沒有經過至少7天的穩定期。③砼與砌體之間縫隙過大,使用的填塞材料不符要求。④砼與砌體之間縫隙過小,造成難以填飽砂漿。⑤砼柱(墻)與砌塊墻體之間的拉結筋留設不符要求。
3.3 防治措施
①在砌筑前須根據墻厚墻高和不砌塊的模數[如陶粒空心砌塊通常有:長390、290、190,寬190、90,高190;砼空心砌塊通常有:長390、290、190、90,寬190,高190;加氣砼砌塊通常有:長600,高200、240、250、300,寬85、100、125等(按25mm遞增)或60、20、180等(按60mm遞增)]進行翻樣,畫出砌塊墻體排列圖,必要時進行試排,砼柱(墻)與砌塊墻體之間豎向為縫嚴格控制在10—15mm之間,砼梁(板)與砌體墻 體之間控制在20mm左右。②砼樸(墻)與砌塊墻體之間填塞的砂漿用灰刀斬填密實,嚴禁出現灰縫不飽滿的現象。③砼柱(墻)與砌塊墻體之間的拉結筋必須嚴格根據砌塊的模數進行留設,對于個別誤差較大的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補救。④當砼梁(板)與砌塊墻體之間的水平縫大于20mm時,必須使用大于C15的細石砼進行填塞,嚴禁使用砂漿。⑤砌塊墻體頂部留設的水平縫應在粉刷之前進行填塞,且必須滿足所砌筑墻體必須經過一周以上的穩定后。⑥砼柱梁墻與砌體交接處,應用細目尼龍網或鋼絲網片鋪設,從而防止由于砼與砌塊的溫差收縮率不一致而造成砼結構與砌塊墻體之間裂縫,砼柱與墻體之間必須有90°的彎折。
4 新砌墻體與已砌墻體交叉處
4.1 現象
不同時間內砌筑的墻體交叉處有明顯分界裂縫。
4.2 原因分析
①砌塊出廠時間不一樣,砌塊配合比不一樣。②砌筑前澆水濕潤方法和砌塊含水率不一樣。③新砌墻體未過其穩定期。
4.3 防治措施
①新砌墻體盡量選用與已砌墻體同一批出廠的砌塊砌筑。②查閱施工日記和標準采取與老墻體澆水潤濕方法和含水率一樣的方法施工。③待新砌墻體灰縫強度達到墻體穩定后再刮糙。
5 砌塊墻體窗角成45°斜裂
5.1 現象
砌塊墻面的窗下左右兩角的窗下墻處出現由砌塊墻底部成45°。的斜向裂縫一直延伸至窗角,此類裂縫一般成對出現并貫穿于整個墻體結構。
5.2 分析原因
此類裂縫的發生純粹由于砌體材料與窗臺材料的干濕溫差收縮率不一致造成的。
5.3 防治措施
設計有規定的按設計規定操作,設計無規定的或規定不能滿足要求時,窗臺下第一皮砌塊下口必須放置3根ф4.5刻痕鋼筋或焊接網片,用M5~M7.5砂漿砌筑,鋼筋伸過洞口兩側不得小于800mm。
上述為施工過程中使用砼空心磚,粉煤灰陶粒磚,砼加氣砌塊等輕質砌塊墻體易出現裂縫進行分析和防治方法,只要施工過程中加強技術交底和質量檢查,是可以控制上述裂縫。
【參考文獻】
[1]現行建筑材料規范大全.第2冊[M].
[2]新型建筑材料實用手冊.第2版[S].
[3]建筑工程質量癥害分析及處理[S].
[4]建筑工程處理事故手冊[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