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全生產是鐵路運輸的永恒主題,是鐵路各級運輸部門重中之重的工作。調度所作為鐵路運輸的組織者和安全生產建設的執行者,安全生產無疑成為重中之重的任務。本文從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出發,闡述了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就如何處理二者之間關系及解決了二者之間的矛盾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安全;效益;關系
1 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現狀
“10.11”事故給全路的鐵路職工敲響了一次警鐘。設想一下,105km的速度駛入45km限速區段,超速60公里,若不是機車乘務員果斷降速,“4.28”事故中車毀人亡的慘劇將會重演,“違章就是犯罪,違章就是殺人”,這句話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也使我有了更加深層次的認識,要時刻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大安全生產的危機感、壓力感。痛定思痛,深深體會到安全生產是鐵路運輸的生命線,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 “安全第一”是鐵路事業的立業之本,每個職工都要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1.1 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固
“安全生產”是鐵路運輸的基本方針,是鐵路永恒不變的主題。只要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堅持作業標準,對于錯誤的文件、規章及設備的異常變化提出不同的意見,不唯命是從,并能夠做好落實,這起事故就可以防止,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絕大多數人沒有深刻地把握這一精神實質,沒有始終如一地堅持貫徹落實,對存在的安全隱患混然不覺,沒有牢固樹立“違章就是犯罪,違章就是殺人”的安全理念,對“安全第一”的思想也拋到了腦后。
1.2 技術業務水平不高
隨著大量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上馬,列車運行速度大幅度提高,安全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越來越突出,各種規章也做了很大的變動,新的規章需要重新學習,并能夠盡快的掌握,才能做到有章可依,按章作業。但由于時間很緊,掌握的不夠認真,不夠準確,對基層提出的問題有時不能準確答復,不能很好地服務基層、服務安全、服務生產,確保安全生產的目的也成了一句空話。
1.3 經濟效益受到重創
根據調度所經濟效益責任考核制度,由于10.11”責任事故的發生,所有在職職工,人均扣除當月安全逐級獎勵,調度所主管領導扣除當年的安全逐級獎勵,責任領導免職或降職。
2 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2.1 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是辯證的統一
在鐵路運輸中,安全伴隨著鐵路運輸生產的全過程,只要有運輸經營活動,就存在著安全生產問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是宇宙間的根本規律”。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而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他們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從而推動著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不斷向前發展。
2.2 保證安全生產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沒有安全,沒有良好的工作環境,生產經營活動就無法正常進行,更談不上經濟效益。安全生產搞好了,不僅能夠提高經濟效益,而且還使各項工作都有了主動權,試想,如果調度所事故不斷,天天疲于應付處理事故,打亂了正常的工作和生產秩序,經濟效益從何談起。經驗告訴我們,要效益必須先要安全,安全生產是創造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2.3 提高經濟效益又是切實搞好安全生產的物質保證
只有提高了經濟效益,才能有財力、有能力,加大資金投入,對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配置更先進、更加科學的保安設備和器材,以增大安全生產的保障系數。提高了經濟效益,還可以不斷地改善職工的物質生活條件,為職工創造一個舒適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從而更好地激發職工搞好安全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 正確處理好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兩者關系的途徑
3.1 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安全與效率的統一
調度所在組織生產過程中應該做到:當安全與效率發生矛盾時,效率首先要服從安全,因為在這一對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安全,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尤其在鐵路運輸企業中,鐵路安全不論在社會效益,還是在經濟效益中都是尤為重要。如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甬溫線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車與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車發生動車組列車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中斷行車32小時35分,直接經濟損失19371.65萬元。此次事故性質極其嚴重,損失巨大,給全路的運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被動,社會影響極壞。由此可見,安全生產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經濟效益,同時還應在安全的基礎上,力求改革,采用新技術、新設備來提高效率,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沒有效益安全也就失去了意義。只有在同等重視矛盾的兩個方面,而又能分清主次的情況下,組織好調度所的日常運輸生產,才能確保安全、效益雙豐收。
3.2 突出安全管理,向安全要效益
3.2.1 強化安全管理的逐級負責制
安全在于管理,管理在于干部,干部在于負責。要嚴格按照資產經營責任制的要求,層層建立健全各級干部的崗位安全逐級負責制,并使定性與貫性有機結合起來,以定量為重制定標準,嚴格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抓住安全的關鍵,突出以人為本的安全管理模式,真正從制度上把車站各級干部擺進安全第一的位置,才能確保安全的長治久安。
3.2.2 強化生產現場管理和班組自我管理機制
第一,實施“板塊式安全管理”。結合調度所作業的實際,各作業地點作業方法不同,可分為板塊式管理。如調度所行調有許多臺位,根據各臺位的作業方法和存在的安全隱患不同等問題,將行調臺位劃分為十七個板塊(即濟南本樞紐臺、兗菏臺、辛泰臺、濟德臺、濟泰臺、泰兗臺、京九臺、膠濟一臺、膠濟二臺、膠濟三臺、膠新臺、藍煙臺、兗徐臺、膠濟客專臺、京滬高鐵列調臺、兗臨臺、棗日臺)。結合季節變化、作業方法和現場設備的不同對安全生產構成的影響不同,對每個板塊的安全隱患進行全面分析,確定出該板塊作業的安全關鍵環節。并制訂出具體的安全預想內容和作業中安全互控制度,通過崗位明示、學習考核等途徑,使職工對五個作業板塊的安全關鍵做到心中有數,在作業中落實好互控措施。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安全生產。
第二,班組是企業的細胞,是安全生產的基石,要使安全生產搞得好,就必須把班組建設工作搞好,把根基打牢靠。要抓好對班組長的使用、培訓、支持、愛護,明確規定班組長權力、職責、義務以及相適應的待遇,使責、權、利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實際工作中,要切實抓住班前、班中、班后三個過程,盯住關鍵人、關鍵崗位、關鍵時間,開展好班前預想、班中聯防、班后總結活動。同時,要加強班組內部管理,主動查找事故隱患。滅違章在班組,除隱患在萌芽,筑牢班組這一安全生產的“第一道防線”。
3.2.3 強化物質利益的激勵約束機制
安全穩,必須人心穩、隊伍穩。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調度所各項改革如火如荼,越是在這種形勢下,越是要注意關心職工的生活,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在職工獎金分配、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優先考慮生產一線的職工。只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辦法,才能強化物質利益激勵約束機制,增強了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職工嘗到利益激勵機制的甜頭,增強保安全的責任感。
綜上所述,只有搞好安全生產,才會創造出最佳經濟效益,而只有獲得了經濟效益,才能使職工有了物質保證,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運輸中去。只有獲得了經濟效益,才能為引進先進技術,實施設備更新和改造,創造出物質條件,從而為安全生產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證,為鐵路的改革發展多做貢獻。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