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保羅·利科作為“二戰”后法國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對翻譯有著切身的實踐經驗,翻譯也是利科哲學的一個中心特點。可以說在當代西方哲學家中,利科對翻譯最有發言權,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利科翻譯哲學的重要思想,對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復譯等現象進行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保羅·利科;翻譯哲學;探討
中法建交50 年來,兩國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視學習對方的語言和文化。近年來,隨著中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不斷發展,中法兩國語言文化交流正處于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法國哲學和文學思想在中國廣泛流傳,影響深刻。保羅·利科作為“二戰”后法國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也是我國學術界最為熟知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對翻譯有著切身的實踐經驗,而翻譯也是利科哲學的一個中心特點。他在各種訪談和序言中都反復強調翻譯的重要作用。如果這些都只是只言片語的話,那么利科2004年出版的《論翻譯》則是他唯一一本集中探討翻譯問題的專著。這是利科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其在學術生涯晚期對自身翻譯思想的總結,涉及到如“可譯”與“不可譯”、“翻譯倫理”等一系列翻譯理論研究的元命題,給翻譯研究帶來了詮釋學轉向。因此通過分析利科翻譯哲學的重要思想,無疑探討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復譯等現象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啟示。
1 翻譯的“雙向交流”
在《論翻譯》中,利科認為就本質而言, 翻譯正是譯者的“翻譯構想、翻譯欲望甚至翻譯沖動”(Berman 1984:21)“接受考驗” (Ricoeur 2004:8)的過程。譯者在異語與母語間充當中介, 既要保證對原作及作者的忠實, 又要顧及與自己同處一個母語環境的讀者對譯作的理解與接受, 身陷“一仆二主”的尷尬處境。“作者與譯文讀者在語言、文化層面上表現出的差別越明顯,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經受的考驗也就越嚴峻。反之, 譯者若想擺脫尷尬, 經受考驗, 原則上就必須人為拉近作者與譯文讀者間的距離,減少“異”的成分。因此,利科認為譯者應當在翻譯中體現“語言好客性” , 在讓譯文讀者走向作者的同時也讓作者走向譯文讀者, 哪怕擔負背叛兩者的罪名, 也要履行“一仆二主”的職責。因此,在處理法語著作漢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時,譯者可以“建構可比之物”增強“母語”與“異語”之間的相似性。例如“when elephants roost in trees”是英語習語。“roost”是棲息的意思。應該是小鳥棲息在樹上,大象怎么能棲息在樹上呢?所以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這個習語在英語中比喻事情根本無法實現,或者是癡心妄想。這一習語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形象鮮明、生動有趣,讀來會發出會心一笑,然而對我國讀者來說,這一比喻卻有些生澀,難以立刻產生共鳴。在我國文化中也有相應的說法來表達同樣的意思,比如日出西山,公雞下蛋等。這樣用我國讀者熟知的習語來翻譯,既充分表達了原文中的意思,又避免了迷惑和誤解,使文化交流得以成功進行。
利科的“語言友好”召喚我們放棄“完全翻譯”的幻想。兩種語言的語義、句法是不一樣的。翻譯總是巴別塔之后,始終要承認語言的有限性與多元性,因為人本身就是多元的,尋求純粹對應的企圖注定要失敗。再如Mustard after dinner源自歐洲人的飲食習俗。芥末是歐洲人用餐時常用的佐料,芥末通常和其他食品一同擺在餐桌上,如果等大家都吃完飯后才把芥末端上來則為時已晚。因此mustard after dinner與漢語里的“馬后炮”意思相近,翻譯時可借用。a bed of roses原指玫瑰花壇,另一說法是古羅馬富人以玫瑰花撒床。引申指安逸舒適的環境,與漢語的“安樂窩”同義。下面的例句中a bed of roses就應該譯成安樂窩。To him, home is not always a bed of roses, disagreements sometimes happen.對他來說,家并不總是一個安樂窩,有時夫妻也會鬧些別扭。這樣的翻譯,既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特點又可以被譯語接受,這又何嘗不好呢?通過這種“建構可比之物”,拉近“母語”與“異語”之間的距離。
2 “可譯”與“不可譯”
在利科看來,翻譯不僅是個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還是個倫理問題。利科認為,翻譯的倫理要堅持“語言友好”(linguistic hospitality)(Ricoeur, 2006:23)。這是利科翻譯哲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利科建議我們擯棄那種認為自己的語言是自給自足、具有無限權威的思想,因為這種思想有時可能走向極端,導致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因此,利科號召翻譯者放棄追求“完美翻譯”的理想,放棄完全對等和翻譯的幻想,允許多種翻譯模式的存在。
翻譯是一種特殊的范式。就像戴維森說的那樣,“理論上困難,實際上簡單”。[4]以不肯尼個實現的“完全對等”作為翻譯的原則只會將對翻譯的討論帶入一個死胡同。實際上,“對等”的真正性質不是翻譯預設的,而是由翻譯產生的。放棄對等和完全翻譯的幻想,允許多種翻譯模式的存在。“異質復合體”的存在讓譯者切實感受到譯文與原文“等值”難度,確保譯文與原文間“等值”的辦法只有一個, 即通曉出發語與目的語的專業讀者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前時期譯文的“批判式閱讀”和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復譯”。如不同譯者對小說《名利場》標題及文中“名利”一詞語的翻譯:
(1)Yes, this is Vanity Fair, not a normal place certainly, nor a merry one, though very noisy.
(Thaekeray,1994)
楊譯:是了,這就是我們的名利場,這里雖然是熱鬧的去處,卻是道德淪亡,說不上有什么快活。
彭澤:不錯。這正是虛幻集幣;這當然不是正人君子的去處,也不是什么快活的地方,盡管熱熱鬧鬧的。
(2)Sometimes he knew her and Father Mole, her director and companion; oftener he forgot her, as he had done wife, children, love,ambition,vanity.
楊譯:他頭腦清楚的時候,也認得母親和她的神師和朋友莫耳神父,不過糊涂的時候居多。一糊涂起來,就把母親,老婆,孩子,愛情,虛名浮利,壯志雄心,一股腦兒都忘光了。
彭譯:有時候他認得出她,她的指導神父和陪人莫爾神父;但更常見的是忘記了她,正如他把老婆,孩子,愛情,雄心,虛榮全忘記了。
再如,受不同時代道德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對某些行為的理解也會不同,這也將對小說人物名稱的翻譯方法產生影響。如對《名利場》中女主人公姓名的翻譯,不同譯者就有著明顯的分歧:
PS:—— Miss Sharp accompanies Miss Sedley. It is particularly requested that Miss Sharp’s stay in Russel Square may not exceed ten day.(Thaekeray,2008)
楊譯:附言:夏潑小姐準備和賽特笠小姐一同來府。夏潑小姐在勒賽爾廣場盤桓的時間不宜超過十天。
彭譯:又及:夏普小姐陪同賽得利小姐來府。付茲特別告知,夏普小姐逗留的于拉塞爾官場不可超過十日。
從以上例子看來,翻譯并沒有“好的翻譯”的絕對標準。如果有此標準,那就意味著原文與譯文間存在著與二者等同意義的第三文本,而此第三文本又不存在,試圖建立譯文與原文的絕對等值,只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好愿望。所以,一個好的翻譯的目標只能是沒有同一性的對等。批評翻譯的唯一方式也就是復譯,復譯后就解決了好與壞的問題了嗎?一點沒有,翻譯的風險始終存在。反而,可能就是這種風險的存在更激發了翻譯的欲望。利科認為,如果譯者承認不同語言文化間無法超越的差異, 放棄追求“完美翻譯”, 那么翻譯便可以接受譯文與原文的“不完全相同等值”, 譯者也可以“直面這一先天不足,履行‘一仆二主’ 的職責…… 擔負起’既讓作者走向譯文讀者, 又讓譯文讀者走向作者' 這一總被人們視作自相矛盾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方形.從保羅·利科的“譯‘不可譯’”看翻譯的可能性[J].法國研究,2011(8).
[2]賈文浩.賈文淵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3.
[3]彭長江譯.名利場[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4]Ricoeur, P. On translation[M].Trans.Eileen Brenan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14.
[5]Ricoeur, P.Sur la traduction[M].Paris: Bayard,2004.
[6]W.M.Thackeray.名利場(Vanity Fair)[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7]楊必譯.名利場[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責任編輯: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