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創新的實干家
邵逸夫祖籍浙江寧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其父邵玉軒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邵逸夫的父親是個十分精明的商人,他看中了初興于上海的電影業,于是來到上海,成立了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業公司”。邵逸夫當時才中學畢業,經大哥同意,他在片場中覓得一個“伙計”之職,很快,電影制片的各個環節邵逸夫都了如指掌。
后來三哥邵山客去東南亞發展,帶去的幾部片子大受歡迎,邵山客讓六弟邵逸夫速來新加坡共闖天下。那時邵逸夫才16歲,他接到電報火速南下,與三哥邵山客開始了南洋的電影創業生涯。到30年代,邵氏公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擁有110余家電影院,成為南洋一帶的電影大王。那時,邵逸夫才二十幾歲。
邵逸夫不滿意啞巴電影,1931年,他前往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落水的邵逸夫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茫茫大海上漂流一夜后終于獲救生還。災難并沒有嚇退年少的邵逸夫,他從美國好萊塢買回所需的“講話機器”。1932年,邵逸夫與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生合作,拍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這部影片不光讓邵逸夫賺了大錢,而且還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新紀元。
1959年,邵逸夫來到香港,斥巨資買下清水灣的一座山包,將之削平后,建起規模龐大的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制片廠。
經過再三挑選,他選中了《貂蟬》這個本子,并大膽啟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導演。李翰祥不負重望,由他執導的《貂蟬》賣座率極高,創當時香港票房紀錄,并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影展五項大獎。那些原本熱衷于播放西片的電影院紛紛要求與邵氏公司合作。
60年代,邵氏公司每年能拍四十多部故事片,穩奪臺、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業盟主寶座。到70年代初,邵逸夫占領東南亞市場的計劃已基本實現,他在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兩百多家邵氏影片的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制作的中國影片。從1958到1973年,從第五屆到第十六屆亞洲影展,邵氏兄弟影業公司出品的電影屢獲殊榮,共得大小獎46項,創下大陸、香港、臺灣電影史紀錄,開創了電影的新時代。
1980年,邵氏大舉收購TVB的股權,還開設了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基本上都出自這個訓練班,包括現在仍然在圈內呼風喚雨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現在已晉升為國際級大導演的杜琪峰等等,都是出自該訓練班的得意學生。TVB出品的《上海灘》《射雕英雄傳》《鹿鼎記》《京華春夢》《萬水千山總是情》等風靡大江南北的經典劇集紛紛亮相,在香江和整個華語電視圈掀起一輪又一輪收視狂潮。與此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股票等,開展多元化經營。香港素為藏龍臥虎之地,富商豪賈云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唯有邵逸夫一人,目前,TVB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電視節目制作公司,股價市值已超過200億港元。
生命中的兩個女人
邵逸夫隨三哥邵山客到東南亞發展,兄弟倆很快打開了局面。新加坡最著名的富豪余東璇十分賞識邵氏兄弟,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那天,他們應邀來到余府,余東璇親自出門迎接,身旁還站著一位身著白色連衣裙、清新脫俗的美貌女子。余東璇介紹說:“這是黃美珍小姐。”飯后,余東璇和邵山客到書房談業務合作意向,讓黃美珍陪邵逸夫到花園游玩。兩個年輕人一席忘情的暢敘,彼此相見恨晚。
離開余府之后,邵逸夫飽嘗了相思之苦,第一次體會到了戀愛的滋味。令邵逸夫隱隱感到不安的是,黃美珍是余東璇的女友,而余東璇又對自己有恩。三哥邵山客得知此事后,勸邵逸夫放棄這段感情。
終于有一天,邵逸夫鼓起勇氣來到余府,向余東璇坦白了他和黃美珍相愛的事。余東璇聽罷,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說:“你們的事我早有察覺,君子成人之美,老弟既然和美珍真心相愛,就不用顧及這么多,難道讓美珍一輩子陪著我這個老頭子嗎?”1937年,邵逸夫與黃美珍在新加坡舉行了隆重的婚禮。當天,余東璇還送來了50萬元的大禮表示祝賀。每次提起余東璇,邵逸夫就熱淚盈眶,對這位寬厚仁慈的前輩心懷感激。
1952年,邵逸夫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女人出現了。一天,他來到邵氏戲院樓上的夜總會聽歌,正準備離去時,主持人說:“下面請紅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華小姐演唱一首《花月佳期》。”聽了“方逸華”三個字,邵逸夫覺得相當耳熟,立即讓侍者送上一大束鮮花。演唱結束后,受邵逸夫之邀,方逸華換上一套素雅的旗袍,兩人來到一間環境清雅的酒樓, 邊吃夜宵邊聊天。邵逸夫力邀方逸華加盟邵氏公司,方逸華很快成為邵逸夫在事業上最得力的助手。
1987年,邵逸夫的發妻黃美珍于美國病逝,享年85歲,他們的這段婚姻維持了整整50年。1997年,妻子黃美珍逝世十年后,邵逸夫決定再婚。1997年5月6日,邵逸夫和方逸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登記并舉行婚禮。90歲的新郎邵逸夫,62歲的新娘方逸華,他們歷經40多年的愛情長跑,總算有了新起點。
百歲老人的長壽秘籍
工作是邵逸夫的一個養生秘訣。他曾說過:只有保持工作才會長壽。直到90歲前,他還堅持每天上班;100歲時,他還出席每兩周一次的無線高層會議。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每天晚上只睡5個小時,中午小睡1個小時,其余時間都在工作。
邵逸夫高壽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心胸寬厚。他每天9點鐘一定到片廠,開會、試片等,他一定比別人先到,其他人員偶有遲到也不深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導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業高峰期離開邵氏到臺灣另謀發展,挖走大批影視精英,幾乎動搖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愛才如命,70年代允諾他重返邵氏。
多年來,邵逸夫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4億港元,興建了5229個教育和醫療項目。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多所高校及遍布全國各地的多所中學,都有邵逸夫捐資修建的“逸夫樓”。他還創立了“邵逸夫獎”,其基金高達50億港元。該獎每年頒布一次,獎金100萬美元,頒獎始于2004年。由于其設獎宗旨和巨額獎金足以媲美聲名顯赫的“諾貝爾獎”,因而剛設立就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1990年,中國政府將在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舊金山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此來表彰邵逸夫對社會做出的貢獻。
2010年1月1日,在娛樂圈打拼大半個世紀的邵逸夫,卸任香港無線電視臺TVB行政主席職務,只出任董事局非執行主席,102歲高齡的他終于光榮退休。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79歲的方逸華正式執掌大旗,掌管這個電視王國。當天有記者問及今后的打算時,他付之一笑:“退休了,但我也不想安逸。”
永不言休,以微笑昭示世人,笑對人生,這就是邵逸夫。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