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一直不是很擅長表達感情,也很少能真正做到互相理解。
臺灣演員、作家胡因夢從小跟媽媽是冤家。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母親焦慮并有強烈的控制欲,使得母女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張,只要見面就吵個沒完。直到母親去世,母女之間的對抗在瞬間瓦解。充滿遺憾的胡因夢對母親說:“媽媽,下輩子來做我的孩子吧。”數年之后,她高齡產下女兒,驚異地發現女兒在許多習慣方面酷似母親。她突然覺得那未了結的母女之緣正在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這時的她才明白母親曾經生活在巨大的苦痛中無力自拔,只能用對抗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胡因夢同情母親的際遇,理解她的掙扎。她發現,當對抗被理解替代,她對待世界的態度也變得柔軟起來。
青春期的叛逆有時來得異常猛烈,做父母的還真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比如有莫文蔚這樣自由率性的女兒,就讓父母既驕傲又操心:在倫敦好好地讀著書就去參加面試演舞臺劇;去拍了一張全裸的背影照片做唱片封面,并聲稱事先“忘記”告訴媽媽了;又有一次因為不滿意所染的金黃色頭發,干脆去剃了個光頭,讓開門的老媽目瞪口呆。
而我們什么時候去了解過父母的青春,去了解過他們曾經的浪漫與激情,瘋狂與叛逆?馬伊琍的父母都是上海知青,十五六歲去江西插隊,并在那里相戀、結婚。等到知青大批返城時他們傻了,因為結婚的知青拿不到城市戶口。當時只有一個辦法:假離婚。于是父親帶著馬伊琍住在爺爺奶奶家,母親住在自己父母家。為了應對居委會的不定期抽查和周圍窺探的眼神,兩人見面只能偷偷摸摸地約在夜晚的外灘,時間也只有半個小時。分開的時候,父親抱著女兒在前面走,母親尾隨,一直跟到弄堂口,看著他們的身影消失在黑暗里才哭著走開。母親總是一邊織著毛衣一邊回憶起這段經歷,讓馬伊琍唏噓不已。
父母年紀大了,成了需要被照顧的孩子。海清在電視劇《心術》拍攝期間,父親突然病重。海清是獨生女,這時候就是家里的頂梁柱。手術那天,她剛把父親送入手術室,醫生突然說臨時送來一位車禍患者,傷得很重,要海清等一等。在樓道里煎熬了數小時后,終于等到父親從麻醉中醒來被推出來。她俯身溫柔安慰道:“爸爸,沒事了。有我在,不用怕。”老人抓住女兒的手,只說了三個字:“謝謝你。”海清淚如雨下。
香港導演許鞍華也是在長大后才試圖去了解母親的。16歲那年,父親告訴她其實母親是日本人,在戰亂后留在香港卻被婆婆禁止說日語,她才理解為什么母親會時不時地流露出孤獨落寞的神情。于是在她導演的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里,才有了陸小芬和張曼玉扮演的母女從抵觸對抗到相互疼惜。一直未婚的許鞍華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從不催促她的婚事,也不盤問,似乎從未擔心過女兒的判斷。而女兒也在母親的沉默中體會到了接受和尊重。母親一天天變老,終有一天將帶著她所有的故事離開,這讓許鞍華把目光投向了人生的終點。在她屢獲殊榮的電影《桃姐》中,講述一位老保姆在簡陋局促的養老院里的最后日子,無論是凄苦還是溫情,都是淡淡的。那份節制是否來自許導對生活特別是對母親的體味?一直恐懼老年的許鞍華告訴我們她不再害怕變老:“畢竟,總有一些人跟我們一起老去,而無論日子多么艱難,總有一些理由讓我們對生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