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自己的童年是在父親的暴力中度過的,他說印象里最深的一次挨打是父親打他打得筋疲力盡,抽支煙,休息一會兒,緩過來繼續打。當時年少的他跪在那里,看著香煙繚繞里父親那張讓自己感到心悸的臉,心想:要是和這個人一點關系都沒有多好。同時也暗暗發誓:絕對不讓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有這樣的想法。他真的做到了,在女兒的成長歷程里,沒對女兒動過一次手。
對于女兒王咪的學習,王朔的觀點是:小孩子有興趣的東西,你不用去逼他,他自然會去學;如果他不喜歡的東西,你逼他去學也沒用,還剝奪了孩子的快樂。
王咪面臨中考的時候,王朔送女兒去了美國讀書。有意思的是,在國內不愛學習的女兒,到美國變成了一個特別愛學習的人,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加利福利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此王朔非常得意:其實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愛學習的,但是國內的那種教育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幸虧我有遠見卓識,及時保護了我女兒對學習的興趣,她到美國以后,被美國那種寬松、趣味的教育氛圍一激發,學習的欲望馬上就出來了。
王咪大學畢業以后,回到國內找工作,并且拒絕老爸的好意,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成為了《藝術財經》雜志的一名編輯。
女兒的獨立讓王朔非常驕傲,他說:“我從未對女兒要求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但是她一路走來,真的成為了我最希望她成為的那種女性: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發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比什么都重要。”
今日的王朔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大部分的時間用來寫作,剩下的時間他用來陪伴家人。當年,他和妻子沈旭佳離婚后,女兒歸沈旭佳撫養,母女倆遠赴美國,沈旭佳曾不無憂傷地對王朔說:“你錯過了許多女兒成長中的時刻。”但當時正忙著追名逐利的他對這句話體會不深,一直到很多年之后,他才體會到前妻的這句話暗含責備,責備他根本不懂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他說:“我沒有勇氣對女兒說我愛你,因為我連最基本的都沒做到,那就是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對女兒刻骨銘心的內疚,以及親身經歷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的相繼離世,讓王朔更加意識到人生中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名利,而是家庭。
這么多年來,王朔和母親的關系一直可以算得上是“針尖對麥芒”,王朔年幼時,母親忙于工作,疏于對他的關心和照顧,母子之間一直沒有建立起親密的感情,這使得他在母親年老的時候,有一種心理是:你過去不拿我當回事,不可能現在老了想要兒子了,就來了一個兒子。
也是有了女兒之后,他慢慢能體會到母親的心情了:女兒小時候我管過她嗎?不也沒管嗎?可是現在,我不也牽掛著她,希望她能陪在我身邊?
如今王朔和女兒的關系更像是朋友。王咪在自己的結婚典禮上提到自己的父母:“我特別幸運,有一對非常寬容我的父母,讓我自由自在地成長。即使在離開他們的日子里,他們的愛,也一直保護著我。”
王朔雖然沒有勇氣去參加女兒的婚禮,他怕自己會當場哭得不成樣子,但當他聽到朋友給他轉述的女兒在婚禮上的這番表達,還是忍不住潸然淚下。他說:作為一個父親,能夠得到女兒這樣的評價,我已經很滿足了,比讓我得一個諾貝爾獎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