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時代,皇帝是最大的官。《續(xù)世說》載,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朝廷一改官場奢靡之風,提倡節(jié)約簡樸。一天,唐文宗的女婿韋處仁戴著條漂亮高檔的夾羅頭巾來見他,皇帝老丈人說:“由于贊賞你家世代門第清高素雅,不尚虛華,所以才把公主嫁給你,像這么豪華貴重的頭巾,不適合你啊!”駙馬從此不敢再用高檔奢華的衣飾,轉而將精力放在學業(yè)上。
后唐名將李存審憑著戰(zhàn)功,官至宣武節(jié)度使,深得皇帝信任。他常對兒孫說:“我家境貧寒,年輕時帶劍從軍,40年來出生入死,歷經(jīng)艱難困苦才到今天的位置,你們看我全身上下的一百多處傷口就知道了。”邊說還會邊拿出箭頭給兒孫們看,以教育他們不要奢侈浪費,要學會進取、吃苦。后來,他的兒輩們都成為頗有作為的大臣。
中國古代的官員,自古就有立家訓的傳統(tǒng)。明代王洪洲就在其《家訓》中諄諄教導曰:“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貧則訓蒙以給衣食,但書種不絕可矣。”在古代士大夫看來,讀書比奢華的衣食更重要。
清代王晫在《今世說》記載,順治年間的戶部尚書梁清標教育子弟家法醇謹,要求子弟們即使是走路的姿勢、進退的方式都必須符合禮儀,并且嚴格規(guī)定,除了當時視為正統(tǒng)學問的理學著作和有關經(jīng)世濟民的書籍之外,小說、野史之類的雜書一律不許閱讀。可見其對子孫們讀書的重視程度。
古代官員在外做官,囿于公務以及交通不便,長期回不了家,沒有如今發(fā)達的通訊工具,與家人聯(lián)系只能依靠家信,所以,古代官員的家書也成為教育其在老家子弟的一種重要形式。
清代王士禎的《池北偶談》記載,明神宗時的禮部尚書沈鯉在京為官,常寫信給商丘老家的兒輩,對他們的約束極其嚴格:出行上,不許兒輩“出入公門,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騎馬,不可乘車”;衣著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華美,器用寧可欠缺”;產(chǎn)業(yè)上,要求自家減少田畝,不要多積財貨,不要購置太多的房產(chǎn)田地等等。并且,他還經(jīng)常寫信提醒兒輩“秋夏糧及早上納,多加與些火耗,各莊上人,常約束他,莫要生事”。顯然這是要家人遵紀守法。
此外,沈大人還要求兒輩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襖施舍給窮人,對于親戚中的窮苦者、孤寡者,也要經(jīng)常接濟等等。他在家書中教育兒輩:“大抵盛極則衰,月滿則虧,日中則昃,一定之理。惟有自處退步,不張氣焰,不過享用,不作威福,雖處盛時,可以保守。”歷史上的沈鯉為人正直,為官清正,被推崇為賢臣。
清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載,官至吏部尚書、工部尚書的陳宏謀,在清代廣西籍官員中職位最高,任官時間最長(48年),歷經(jīng)省份最多(12省),政績卓著,在民間影響很大,同時也是一位學識淵博、著述甚豐的學者。他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教育子孫后代要珍惜勞動所得,不要鋪張浪費,要自力更生不要依賴他人。
雖然很多高官處心積慮地教育約束后代,然而,官二代舉動出格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可見,古往今來,教育好后代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官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