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從小就喜愛寫作。有一年,著名的美文研究院組織征詩大賽。正當雨果全力為參賽創作新詩的時候,他的母親突然病倒了。雨果無心寫作,只好把一首從前寫的《凡爾登貞女》送去參賽。
幾天后,當母親得知征詩大賽的事情時,拉住兒子的手,輕聲說:“維克多,你不該在困難面前退卻。記住,永遠不該。我要你得到那金百合花特別獎。”
母親是孩子心中的上帝。雨果不再猶豫,坐在病重的母親身旁,不停地寫著、改著。這一夜,他寫了120行詩。
半個月后,“金百合花”特別獎落到了雨果手中,《凡爾登貞女》也同時被評為“金雞冠花”獎。
兒子的成績是母親最好的補藥,雨果母親的病很快就好了。獲雙獎的事情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母親“要得到那金百合花特別獎”的堅定話語,卻一直在雨果腦海中縈繞。
1820年2月,美文研究院又組織征詩大賽,雨果的《摩西在尼羅河上》又被評為“金雞冠花”獎。
按照美文研究院的規則,凡一人連得三次詩獎的,有資格被聘為院士。就這樣,雨果這個年僅18歲的小伙子竟成了研究院的院士。
1821年,當法國文學藝術聯合會成立時,雨果和當時法蘭西研究院的許多老院士一起,應邀成為該會會員。從此,這位剛剛20歲的年輕人,就像一顆耀眼的新星,在法國文壇冉冉升起。
如果說雨果的杰作是流傳于世的文學作品,那么雨果母親的杰作就是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