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相貌取外號,是宋朝士大夫們的拿手好戲。宋神宗年間,孫覺、孫洙同為館閣大臣,孫覺胖乎乎,孫洙瘦精精,二人皆蓄絡腮胡子,有好事者呼孫覺為“大胡孫”,孫洙為“小胡孫”,一時傳為笑談。宋徽宗繼位之初,曾布、韓忠彥并列為宰相,曾布極矮,韓忠彥特高,兩人站立殿前與皇帝討論大事,一矮一高如同烏龜與白鶴,形成巨大反差,被同僚稱為“龜鶴宰相”。
宋朝是北方人建立的國家,朝廷上下對南方人一直不怎么待見,據說宋太祖還曾定下不用南方人為宰相的規矩。因此,一朝之間經常充斥著地域歧視,北方人尤其愛取外號嘲弄南方人。比如,他們把四川人稱為“川藞苴”,意為邋遢而蠢笨的人;把福建人稱為“福建子”,意為奸詐而狡猾的人。司馬光是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呂惠卿是福建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同僚們一邊看熱鬧,一邊意猶未盡地嘆息道:“一個陜西人,一個福建子,怎生廝合得著?”從此,“福建子”成了呂惠卿的外號。
有的因才華和長處取外號,表達贊嘆與欽佩之情。慶歷年間,歐陽修因寫作《醉翁亭記》而名聲大震,人們稱他雅號“醉翁”,其實,那時歐陽修才三十多歲。宋祁描寫春天的詞章為人稱羨,一句“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妙筆點睛,他任過工部尚書,人們便稱他“紅杏尚書”。龍圖閣直學士杜鎬博聞強記,每次查閱書籍時,必對書吏說,某事見某書某卷第幾行。書吏一查,果然不誤,士大夫美其名曰“杜萬卷”。
有的外號是性格的反映。書學博士米芾個性怪異,穿唐服,有潔癖,遇到奇石膜拜不已,人稱“米癲”。有一次士大夫聚會,喝到熱鬧處,米芾當眾問蘇東坡:“世人皆以芾為癲,愿質之子瞻。”他希望蘇東坡這位意見領袖說句公道話,蘇東坡卻哈哈一笑說:“吾從眾。”連蘇東坡都認為這個外號貼切,“米癲”更是道路流布,婦孺皆知了。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年),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改革變法,在選人用人上獨斷專行,還說“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信”,態度極為固執,士大夫因此在背后叫他“拗相公”。
有的表現出立朝態度和從政風格。包拯為人剛直、鐵面無私,他曾任開封知府,負責京城訴訟和治安。當時,打官司有一個規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門遞交狀子,要由小吏轉呈。為了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許多人不得不上下打點,疏通關節,一個官司打下來,往往贏了官司,輸了銅板,得不償失。包拯坐堂開封府,一改陋習,大開正門,使百姓能夠直接上前陳述曲直,訴說冤情,既省了百姓的打點費用,又準確把握了案情,更縮短了審理周期。京城迅速流傳民謠:“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閻羅包老”成了老百姓對包拯的愛稱。
而最有趣味的外號,恐怕要算對劣政和庸官的嘲諷。丁謂任相,極力迎合皇帝的虛榮,每遇國家大事,必言有仙鶴飛翔于宮闕之上,大家譏笑他為“鶴相”。宋神宗時期的宰相王珪,上殿說“取圣旨”,皇帝批完后說“領圣旨”,下朝向其他官員傳達說“得圣旨”,前后任相16年,尸位素餐,無所建樹,被譏為“三旨相公”。南宋末年,賈似道因妹妹賈貴妃受寵,當上了宰相。他貪污受賄,酷愛玩蟋蟀,老百姓痛恨地咒罵他“蟋蟀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