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如何打破很多城市“千城一面”的簡單粗放式城鎮化狀態,是我們當前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本文闡述了新城市主義理論的內涵,力圖在新城市主義理論視野之下,提出融入“都市鄉愁”的城市特色營造要求,為未來都市區的城鎮化提供思路參考。
關鍵詞:新城市主義;都市鄉愁;城市特色
一、新城市主義
“New Urbanism”,國內已有的文獻將其譯為“新城市主義”,或“新都市主義”。Urbanism,《美國傳統詞典》“雙解”將其譯為:城市居民文化或生活方式。《現代英漢綜合大辭典》將Urbanism譯為城市規劃、都市建筑規劃、都市生活方式,《英漢簡明詞典》將Urbanism譯為:都市生活、都市社會物質需求的研究、都市化。但就詞義來看,New Urbanism所要傳達和造就的,是一種“都市型”的物質和生活形態。[1]
《新城市主義憲章》提出的27項建設原則,主要強調了社區的緊湊,公共空間的重要,各種城市功能和居住類型、人群的混合,適合步行的環境和尺度,和有清晰邊界和中心的鄰里結構等相關城市與社區建設理論。
二、“都市鄉愁”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提高城鎮建設水平,“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其中“記得住鄉愁”是頗為文藝氣的表述,但又最生動貼切,表達了人們對過往城市建設的反思,對新城鎮和新都市建設的美好期待和設想。本文筆者提出“都市鄉愁”這一概念,旨在呼吁城市規劃與管理工作者在規劃設計與建設中強化“都市鄉愁”的城市特色建設,打破很多地方“千城一面”的簡單粗放式城鎮化狀態。
“都市鄉愁”作為未來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特色塑造的核心內容,將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廣域山水格局特色,城市建設對山水特色的保留與利用。(2)城市文脈與新的都市精神向往。(3)傳統街坊與村莊的生活空間尺度與民俗遺風,城鎮化不應該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4)歷史街區、古村落的特色風貌的延續。
三、新城市主義理論與都市鄉愁城市特色建設
當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階段,正從傳統城市向現代城市轉變、從步行城市向小汽車城市轉變、從緊湊的城市向蔓延的城市轉變,這些都是新城市主義所關注過的問題[2]。盡管新城市主義誕生已經約70余年,但其核心的設計理念與我國當前城鎮化的發展訴求是吻合的,仍值得我們借鑒和運用,蘊含著城市設計所追求的“都市鄉愁”。
1.外圍生態環境的保護——“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空間不斷擴展的同時伴隨著農業田園、山體森林、水域湖泊等開放空間用地的減少,常常為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而忽視農村的發展與利用,占用大量農田,破壞了城市外圍的開敞空間,使得城鎮化成為蔓延式的開發。新城市主義強調的限定城市邊界無疑對于當前我國城鎮化的“攤大餅”式開發具有借鑒意義,通過制定完善的城鄉邊緣地帶的土地利用規劃,保護生態公益林、基本農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水體及濕地等生態用地,將城市外圍生態環境的優化和城市空間擴展的高效和合理結合起來考慮,讓城鎮化的過程不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所換取的擴大化開發,而是即使在城鎮化后,人們還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
2、中心城的填充式開發——保留都市中的記憶
我國許多城市在調整中心地的用地結構中,把工業等設施向城市外圍遷移,城市中出現了許多棕地。對棕地進行多功能混合的、緊湊的開發,特別是對老廠房、老碼頭的利用,充分激活了中心城的活力。如上海的798、八號橋、紅坊及世博,都展示了老廠房或碼頭再利用的無盡文化魅力。同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尊重歷史文脈,保留避免大規模地拆建、考慮新老建筑風格的混合,保留都市中的記憶符號,采取適度的、較小規模的整治,使得城市的發展表現為連續性、整體性和緊湊性的特征。
3.傳統街坊社區的重拾——記得起鄉愁
新城市主義對于人性化尺度上的探索卻值得我們反思我國城鎮化過程中的尺度失衡問題,啟示我們探尋適合自身社區尺度的設計理念[3]。傳統街坊的縱橫交錯的干道與胡同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環境,具有典型“步行城市“的特點。例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和江南的街巷是我國傳統街坊社區的典型代表,它們不僅構成了傳統城市的交通脈絡,也是居民日常生活、交往的場所空間,是當前居住環境的指導源泉,也是我們能夠記起“鄉愁”的精神符號。
四、廣州南沙新區明珠灣起步區“都市鄉愁”城市特色建設實踐
明珠灣啟動區規劃面積2.92平方千米,位于珠三角流域。內部現狀環境為縱橫交錯的水網田園,其中一條南北涌道水巷沿線分布著民居形態。南沙新區作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希望通過明珠灣啟動區的城市設計,將其打造為以金融為核心功能、承接粵港澳合作的區域金融商務中心。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結合新城市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與目標定位,打造一個特色化活力的區域金融中心,保持場地原有特色,體現“鄉愁“成為本次城市設計的關鍵點:
1、外圍濱水綠廊、涌道綠帶的架構
借鑒新城市主義中關于城市邊界的限定原則,保留基地東、南、北側的濱水綠廊,設置網球場、籃球場、漫步道等體育運動設施,將其打造成休閑運動綠廊,維持城市與水原本的距離關系,限定城區的發展邊界。保留基地內部縱橫交錯的涌道水巷,改造其駁岸,結合周邊建筑設置親水平臺或小型碼頭,打造水都商務中心的城市印象。有效地保留了原本的田園肌理和水鄉特色,城市的建設并沒有抹掉原本的鄉愁韻味,居民依然能夠依水而居,“望得見水”不再是城鎮化后消失的記憶。
2、水街民居、造船廠的保留與改造
明珠灣啟動區的規劃設計一開始就致力于“都市鄉愁”意向的塑造,對于基地內的水街民居和造船廠并沒有采用拆除的方式,而是強調對其進行保留與改造。通過對水街民居的風貌整治和街巷空間的梳理,置入商業購物、休閑餐飲等功能,凸顯嶺南騎樓建筑的風格特色,成為最能體現“都市鄉愁”的場所空間。規劃設計將閑置的造船廠進行創意改造,利用其大空間的鋼架廠房打造藝術展覽、文化創意工坊等功能空間,減少了市政投資,保留了工業記憶。
3.適宜的CBD街區尺度
城市道路網的結構形態和尺度規模對于城市空間形態特征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國內外較為成功的CBD街區大部分都含有較為舒適的、可步行的街區尺度,例如華盛頓CBD街區是長約200m、寬約100 m的尺度。芝加哥CBD街區是長約140 m,寬約132 m的尺度。舊金山CBD街區是長約150m、寬約100 m的尺度。在明珠灣啟動區的街區尺度上,經過對場地整體規模和地塊開發模式的研究,采用了長約120~150m,寬約130~150m的街區尺度,通過小尺度的地塊開發來架構宜人的CBD街區尺度。
五、結語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當前城鎮化不斷思索探尋的新路徑。如何打破當前我國都市區建設“千城一面”的格局問題,討論都市區建設的城市特色營造,更是眾說紛紜。本文從新城市主義的視野探討了都市生態、城市文脈、風貌空間、步行尺度等在我國城鎮化的浪潮中被沖淡了的概念,希望在以后的城市建設與管理過程中,體現與保留“都市記憶內涵”,這些將是城市永遠不會逝去的“鄉愁”。
參考文獻:
[1]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室、大連萬達集團編著 新城市主義的中國之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 新城市主義理論——中國城市設計新視角 曹杰勇 東南大學出版社
[3] 參見http://city.ifeng.com/cspl/20131219/4027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