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城市發展的重大事件之一,城市道路作為構成優美的居住環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礎,是城市社會活動與經濟活動的紐帶和動脈,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城市的現代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城市綠化;行道樹;種植;養護管理
1道路綠化的發展
行道樹木的栽植不僅給道路增加了藝術感染力,還豐富了道路的園林景觀。道路還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間環境,在大部分的現代城市中,道路的面積約占所有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城市意象的要素分為五類,即道路、邊沿、區域、結點和標志,并指出道路作為第一構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導性,其它環境要素都要沿著它布置并與其相聯系。城市道路不僅僅是連接兩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人們公共生活的舞臺,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延續變遷的載體和見證,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構成區域文化的靈魂要素。因此,現在我們往往以大量植樹、栽花、種草為手段進行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首先,樹木、灌木、草地、花卉分別以其不同的形狀、色彩和姿態吸引著人們,點綴著城市的道路環境,可以在視覺上給人以柔和安靜的感覺;其次,一些形似的街道可以由于綠化設計的不同而區分開來,從而增加了現代城市空間的可識別性;再次,道路綠化設計還可用來分隔和組織交通。
2行道樹的種植
2.1苗木的選擇
由于苗木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苗木栽植成活和以后的綠化效果,所以在購苗中必須十分重視對苗木的選擇。根據城市綠化的需要和環境條件的特點,一般行道樹多需用較大規格的幼青年苗木,因為如果選用幼齡苗,株體較小,根系分布范圍小,起掘時根系損傷率低,移植過程(起掘、運輸和栽植)也較簡便,并可節約施工費用。栽后受傷根系再生力強,恢復期短,故成活率高。地上部枝干經修剪留下的枝芽也容易恢復生長。幼齡苗整體上營養生長旺盛,對栽植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但由于株體小,也就容易遭受人畜的損傷,尤其在城市條件下,更易受到外界損傷,甚至造成死亡而缺株,影響日后的景觀,而且幼齡苗植株規格較小,綠化效果發揮亦較差。因此多以應用經多次移植的大規格苗木為宜。
2.2把握起苗時間和方法
起苗時應盡量減少傷根,遠起遠挖,苗木主側根長度至少保持20厘米,注意防止損傷苗木皮層和芽眼。若遇干旱天氣,應先澆水,待土壤松散后再起。對于過長的主根和側根,不便掘起可以切斷,切忌拔苗,避免撕裂苗皮影響成活。起苗時,根部要注意帶上土球,避免根部暴露在空氣中,失去水分。裸根苗要隨起隨假植;珍貴樹種或大樹還可用草繩纏裹,以防土球散落,同時栽后根土密接,根系恢復吸收功能快,從而提高成活率;需長途運輸的苗木,苗根要蘸泥漿用塑料布或濕草袋套好后再運輸。
2.3苗木的種植
準備樹穴選擇種植點時應盡量避開積水、地勢低處。在挖穴時根據每棵樹的土球大小決定穴的大小,一般比土球直徑大30至40厘米,深40厘米至60厘米。在穴底層處放好底肥,回土20厘米左右。樹穴深度回填土要比土球高些,因為松土經過澆水后會下降。樹種植高度比原地面約高20厘米左右,利于排水。
種植時看準樹冠方向,選定朝向。在樹未下穴時將底部網和繩解開,樹木入穴定位后要及時拆除包裝,草繩、麻袋等易腐爛的包裝物剪斷剪碎即可,實際操作中草繩一般不做處理。土球放入樹穴后鏟入客土,并用棍插緊周圍。邊埋土邊分層夯實夯實,有條件的邊填土邊澆水,填土高度一般要高于樹干基部10厘米左右,踩實圍堰,立即澆水。種植后如陽光很強,要盡快加蓋遮陽網,適當澆水。每日噴水應根據天氣情況,晴天保持4至5次,早晚各一次,中午、下午共三次,因為中午前后氣溫最高,水分蒸發快,所以一定要確保枝、葉水分供應。種植后還要及時加固大樹,不得讓其搖動,以免影響成活率。固定材料可用鐵絲或長竹等材料呈三角或四角狀支撐,穩固即可,捆扎樹枝處要先用麻袋或膠皮將其包好后再固定。
3道路綠化存在的問題
然而在現代城市飛速發展過程中,過多的人工構筑物和單調雷同的道路綠化設計,往往使得城市道路景觀枯燥而缺乏親和力,特別是車輛擁擠的主干道路、立交橋和交叉路口等區域,噪音、廢氣等環境污染更加嚴重,極大地影響了人居生態的平衡。其中部分原因是有些建設項目幾乎沒有生態設計的常識,人們往往
只看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視了它作為大地景觀的有機構成之一的屬性。有些城市的道路建設和綠化設計缺乏對區域、城市,以及地塊之間應有的景觀連續性和整體性的考慮,只注重局部美觀,因此城市的生態質量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綠化不僅是美化道路的重要手段,更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根本出路之一。應利用綠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功能來吸收有害物質、凈化空氣、防減噪聲、調節氣候、遮陽、降溫,從而改善城市環境。近些年,國內城市建設領域的景觀生態學研究比較熱門,但大多數還停留在“美化城市”的層面,而缺乏較深入的生態學觀念。這樣的城市建設(尤其是道路建設)反而會為城市整體環境的惡化推波助瀾。
4養護管理措施
4.1灌溉排澇
水是樹木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若樹木短期水分虧缺,會造成“臨時性萎蔫”,表現為樹葉下垂、萎蔫等現象,如果能及時補充水分,樹葉就會恢復過來,而長期缺水,超過樹木所能忍耐的限度,就會造成“永久性萎蔫”,即缺水死亡。因此在養護管理中,應隨時觀察土壤干旱程序,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確保苗木生產必需的含水量。看天、看地、看樹掌握灌水的程序,避免出現結塊、沖蝕、植物松動、根部外露現象,如有則應及時修整;大規格苗木還應根據情況采用樹干、葉面噴水的措施進行抗旱養護。若樹木衰弱或長勢不佳的可澆灌稀釋的活力素。因此除了在種植施工時作好排水溝外,養護中更要作好排水防澇工作。常用的救急排澇方法有:明溝排水和暗溝排水。
4.2中耕除草
雜草叢生影響觀瞻,且會與樹木爭奪水分、養分,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特別是新種的樹木。因此及時除草、中耕,提高土壤透氣性,對苗木生長很重要。
4.3施肥
宜根據土壤狀況,樹木生長需要,及時補充樹木生長所需氮肥,開花結果所需的磷、鉀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施肥追肥的方法有:土壤施肥和根外施肥兩種。春季施肥加速返青,早秋施肥延長綠色期,生長期內根據樹木生長情況追肥。基肥可采用溝施、穴施、放射狀溝施的辦法,也可采用鋼釬打洞后灌肥。追肥一般采用撒施的辦法,但注意濃度不能高,施后及時澆水,最好于早晚撒施。根外施肥主要用于防治樹木的“缺素癥”,如垂柳、香樟等缺鐵引起的黃化病等。將無機肥料配成溶液用噴霧器噴灑在葉片、花、果、幼嫩組織上,特別是葉片背面,但注意深度,寧低勿高,最好選無風的停晚噴灑。
4.4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可改造樹木的形態結構,調節平衡樹勢,調節營養生長,提高樹木的觀賞和經濟價值。整形修剪分為休眠期修剪(冬剪)和生長期修剪。休眠期修剪可增強樹木頂端優勢,減少分枝,促進營養生長;生長期修剪則對生長有促進作用。整形修剪的形式根據不同樹種、不同分枝習性而有所不同。此外,臺風來臨前要將樹冠適當抽稀、疏枝;支撐加固;地勢低、易積水處開排水溝;對風口外的大樹重點加固。
4.5伐、挖死樹,并做好記錄
由于樹木衰老、病蟲侵襲、機械損傷、人為破壞,以及其他原因,造成一些樹木死亡。對那些已無可挽救,也無保留必要的樹木,應在尚未完全死亡之前,盡早伐挖。即能避免樹木對交通、建筑、電線及其他設施帶來危害,減少病蟲潛伏與蔓延,又能增加可利用木材。伐前應調查其死亡原因,觀察四周環境,做好伐挖記錄。
道路綠化利用城市道路構成網絡體系,形成具有交通、生態、休閑、景觀等綜合效益的“城市生命線”和“綠色通道”。因此,合理選擇行道樹種對城市園林綠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