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基于綠色建筑的施工技術為研究對象,從組織管理和環境保護兩個角度對綠色建筑的施工技術進行了探討,可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建筑;施工優勢;施工組織管理
一、綠色建筑施工的特點及優勢
綠色建筑施工的優勢主要有:(1)減少建筑材料、各種資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3)設置廢物回收系統,利用回收材料; (4)在結構允許的條件下重新使用舊材料;五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綠色建筑施工也是融合保護環境、親和自然、舒適、健康、安全于一體的建筑。
推進“綠色建筑施工”的目的是為人類提供舒適、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綠色建筑施工”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修及拆除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資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 “建筑施工”是建筑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建筑企業組織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機具和物料,通過一定的工藝過程將圖紙上的“建筑”進行物質實現的生產過程。“綠色建筑施工”實質上是以保持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為目標,對工程項目施工采用的技術和管理方案進行優化,并嚴格實施,確保施工過程安全和高效、產品質量嚴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體的說,就是在保證施工過程安全文明高效優質的條件下,做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所以“,綠色建筑施工”不再只是傳統施工過程所要求的質量優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CI形象等,也不再是被動的去適應傳統施工技術的要求,而是要從生產的全過程出發,去統籌規劃施工全過程,改革傳統施工工藝,改進傳統管理思路,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實現“施工過程中降耗、增效和環保效果的最大化。
二、從組織管理角度綠色建筑施工技術的研究
綠色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組織管理、規劃管理、實施管理、評價管理和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等方面。
1.組織管理建立綠色建筑施工管理體系,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項目經理為綠色建筑施工第一責任人,負責綠色建筑施工的組織實施及目標實現,并指定綠色建筑施工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
2.規劃管理編制綠色建筑施工方案。該方案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獨立成章,并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批。綠色建筑施工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1)環境保護措施,制定環境管理計劃及應急救援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環境負荷,保護地下設施和文物等資源。
(2)節材措施,在保證工程安全與質量的前提下,制定節材措施。如進行施工方案的節材優化,建筑垃圾減量化,盡量利用可循環材料等。
(3)節水措施,根據工程所在地的水資源狀況,制定節水措施。
(4)節能措施,進行施工節能策劃,確定目標,制定節能措施。(5)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制定臨時用地指標、施工總平面布置規劃及臨時用地節地措施等。
3管理實施
(1)綠色建筑施工應對整個施工過程實施動態管理,加強對施工策劃、施工準備、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的管理和監督。
(2)應結合工程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綠色建筑施工作相應的宣傳,通過宣傳營造綠色建筑施工的氛圍。
(3)定期對職工進行綠色建筑施工知識培訓,增強職工綠色建筑施工意識。
4.評價管理
(1)對照導則的指標體系,結合工程特點,對綠色建筑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與新工藝,進行自評估。
(2)成立專家評估小組,對綠色建筑施工方案、實施過程至項目竣工,進行綜合評估。
5.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
(1)制訂施工防塵、防毒、防輻射等職業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員長期職業健康。
(2)合理布置施工場地,保護生活及辦公區不受施工活動的有害影響。施工現場建立衛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現時提供及時救助。
(3)提供衛生、健康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加強對施工人員的住宿、膳食、飲用水等生活與環境衛生管理,改善施工人員的生活條件。
三、從環境保護方面綠色建筑施工的幾點思考
1.施工揚塵的控制
(1)運送土方、垃圾、設備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損場外道路。運輸容易散落、飛揚、流漏的物料的車輛,必須采取措施封閉嚴密,保證車輛清潔。施工現場出口應設置洗車槽。
(2)土方作業階段,采取灑水、覆蓋等措施,達到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1.5m,不擴散到場區外。
(3)結構施工、安裝裝飾裝修階段,作業區目測揚塵高度小于0.5m。對易產生揚塵的堆放材料應采取覆蓋措施;對粉末狀材料應封閉存放;場區內可能引起揚塵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運應有降塵措施,如覆蓋、灑水等;澆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塵和垃圾時盡量使用吸塵器,避免使用吹風器等易產生揚塵的設備;機械剔鑿作業時可用局部遮擋、掩蓋、水淋等防護措施;高層或多層建筑清理垃圾應搭設封閉性臨時專用道或采用容器吊運。
(4)施工現場非作業區達到目測無揚塵的要求。對現場易飛揚物質采取有效措施,如灑水、地面硬化、圍檔、密網覆蓋、封閉等,防止揚塵產生。
(5)構筑物機械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采取清理積塵、拆除體灑水、設置隔檔等措施。
(6)構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揚塵控制計劃。可采用清理積塵、淋濕地面、預濕墻體、屋面敷水袋、樓面蓄水、建筑外設高壓噴霧狀水系統、搭設防塵排柵和直升機投水彈等綜合降塵。選擇風力小的天氣進行爆破作業。
(7)在場界四周隔檔高度位置測得的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月平均濃度與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
2.噪聲與振動的控制
(1)現場噪音排放不得超過國家標準規定。(2)在施工場界對噪音進行實時監測與控制。 (3)使用低噪音、低振動的機具,采取隔音與隔振措施,避免或減少施工噪音和振動。
3.光污染控制
(1)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
(2)電焊作業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
4.水污染控制
(1)施工現場污水排放應達到國家標準要求。
(2)在施工現場應針對不同的污水,設置相應的處理設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
(3)污水排放應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廢水水質檢測,提供相應的污水檢測報告。
(4)保護地下水環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邊坡支護技術。在缺水地區或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地區,基坑降水盡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當基坑開挖抽水量大于50萬m3時,應進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土壤保護
(1)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時覆蓋砂石或種植速生草種,以減少土壤侵蝕;因施工造成容易發生地表徑流土壤流失的情況,應采取設置地表排水系統、穩定斜坡、植被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流失。
(2)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不發生堵塞、滲漏、溢出等現象。及時清掏各類池內沉淀物,并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清運。
(3)對于有毒有害廢棄物如電池、墨盒、油漆、涂料等應回收后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理,不能作為建筑垃圾外運,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6.地下設施、文物和資源保護
(1)施工前應調查清楚地下各種設施,做好保護計劃,保證施工場地周邊的各類管道、管線、建筑物、構筑物的安全運行。
(2)施工過程中一旦發現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并通報文物部門并協助做好工作。
(3)避讓、保護施工場區及周邊的古樹名木。
(4)逐步開展統計分析施工項目的CO2排放量,以及各種不同植被和樹種的CO2固定量的工作。
結束語
總之,經濟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與基礎, 社會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與目的, 環境生態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 建筑是三者的綜合體。這種新的發展觀必然導致產生新的建筑觀—可持續發展建筑觀, 即保護生態、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生存環境, 是21 世紀建筑的基本任務, 綠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實踐正是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