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田水利建設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工作。農田水利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不僅能存進農業的發展,而且有利于農村整體經濟的推進。本文結合農田水利建設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分析了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所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農村; 農田水利建設; 管理
前言
農田水利建設是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證農業穩步發展的重要措施。實踐證明,只有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才能提高農業的抗災能力,因此必須在做好農田水利建設的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管理。但我國農田水利設施還很薄弱,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紀60年代前后,當時建設標準低、配套差,加之后續投入不足、管理維護不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已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瓶頸制約。從長期看,水資源緊缺將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最大障礙。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中,必須把農田水利建設擺在突出的問題,下決心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快建設步伐。
1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仍然亟待提高,2010年西南大旱和多數省區發生的嚴重洪澇災害再次警示我們,水的問題仍是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因素,農田水利建設滯后仍然是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最大硬傷。目前,全國有灌溉條件的耕地僅占49%,節水灌溉面積僅占灌溉面積的42%,且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嚴重等問題,全國農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積達3億畝以上。山丘區水源工程嚴重不足,牧區水利建設尚處于試點階段。農村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投入不足、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滯后、農村水利服務體系不適應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田水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加大。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突出加強農田水利這一最薄弱環節建設。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抗御災害能力、確保穩產高產,保持農業農村好的發展勢頭。
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幾點建議
2.1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
要加快實施跨流域調水及重要水源工程建設,逐步建成布局科學、配置合理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加大灌溉工程建設的投資力度,大力開展抗旱水源建設,擴大有效灌溉面積,著力保障農業用水需求。要在水土資源潛力較大地區,結合已建和在建重點水利樞紐,積極發展新灌區;在不具備正常灌溉條件的地區,采取多種工程方式,合理利用當地分散水源。要以水毀災毀工程修復為重點,積極維修水庫和灌溉設施,盡快恢復水利設施功能。要加快實施大型和中型水庫建設規劃,早日建成一批大中型水源工程。要以大型骨干水源配置工程為中心,推進江河水系連通,建設大中小型水源調蓄工程,實行調水引流、多源互補、豐枯調劑、以清釋污,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提高水利工程抵御大旱、減輕災害、防范風險的能力。要高度重視小型水源工程建設,對小水庫、小塘壩等蓄水工程進行清淤擴容、整修加固,積極興修山丘地區水源工程,發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有計劃地增打一批機電井,千方百計解決干旱地區水源不足問題,努力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同時,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維護,加強縣鄉河道疏浚、灌區改造,加強田間工程、末級渠系以及涵閘泵站建設。加大田間配套工程建設投資力度,加快推進末級渠系改造進程,疏通“腸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農田灌排標準,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充分發揮現有農田水利設施的作用,擴大灌溉面積,實現灌區整體效益的最大化[1]。
2.2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要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用水問題,必須依靠節約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把高效節水灌溉作為關鍵性措施來抓。
(1)加大節水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積極推進灌區節水工程配套,加強末級渠系以及涵閘泵站建設,進行圩區治理、小型泵站改造工程建設。
(2)廣泛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節水方法和節水設備,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措施。
(3)高效輸配水,根據效益優化原則,合理配置區域水資源,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優勢農業。
(4)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建立節水型農作制度和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體系、工程體系。要增加山丘地區建設雨水集蓄等小微型水利設施,通過自然降水的蓄、保、存,形成集土壤蓄水、人工聚水和節水灌溉技術于一體的節水體系[2]。
(5)綜合運用工程、管理、經濟和行政手段,提高對水資源的時空調控能力,形成和完善節水機制。
2.3 治理水環境污染
目前,農業用水污染H趨加重,農村生態環境有待改善。治理水環境污染,需要大力開展節肥節藥,使化肥和農藥等化學藥品的使用向節約、安全、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要著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的節能減排格局,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加強江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統籌做好防汛、防旱、防污、治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業損失。要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步伐,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重點,扎實抓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要繼續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同時,對25度以下的坡耕地進行坡改梯等水保措施整治。要積極推進坡耕地整治、高原淤地壩建設和梯田、坡面水系以及小型水保工程建設,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小型水保工程建設力度,努力建設旱澇保豐田。要加大實施小水電等清潔能源生產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建設力度。要加大河道疏浚、河塘整治和引排水工程建設力度,溝通水系、截污治污、恢復功能,改善農村水生態環境。
2.4加強水利建設管理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業和農村各個方面。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無論是擴大灌溉面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還是治理洪澇災害和水體污染、優化農業生態環境,都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水利化水平。要把政府的力量、農民的力量、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強大合力。應大幅度增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撥付資金標準,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保證其發揮長期效益。要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深化農田水利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興修農田水利,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管理模式,加大財政對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加強基層抗旱排澇和農村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通過補助、獎勵等辦法充分調動農民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3]。
3.結語
總的來說,農田水利建設,一定要講求經濟效益,避免浪費和損失。農田水利建設必須搞好規劃,嚴格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意質量。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一氣呵成,要實行合同制和施工承包制,提高資金使用效果,縮短施工周期,及時發揮效益,對已建成而又確有效益的工程,要搞好配套,建一處,成一處。投入使用的,要建立健全管理機構、管理組織和各項規章制度,實行科學管理。為了建立和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的同時,要注意搞好水土保持與改善大地植被。使農田水利建設提高更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吳加寧,呂天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主體及相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09).
[2]劉德力格爾,盛常玉,劉筱賽.在農村建設中水利建設面臨的難題與對策[J].廣西水利,2010(01).
[3]吳治蓉.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問題探討[J].價值工程,2012(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