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筆者對于“廣義建筑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最終得出設計的本質。
關鍵詞:廣義建筑學;本質;
前言:“廣義建筑學”是從地區實際需要出發,以全人類居住環境建設為依歸的理論。因此,要汲取多學派、多學科的成果,來豐富、深化建筑學的內涵,重視物質因素與精神力量,以建設優美的居住與工作環境。下文主要為筆者對于“廣義建筑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一、中心與邊界,擴展與限定
廣義建筑學探討的是一個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什么是建筑。其實人們生活中的每天都會見到、進入、使用建筑,卻很難對建筑進行精確的定義。為此也有使用類比的方法嘗試對建筑進行描述的,例如洞穴、器皿、衣服等等,但每每只能關注到建筑的某一個側面。
也許對于這個問題,相比西方通過關注、界定邊界的方法來精確定義,采用東方的關注中心、向外發散的思維模式智慧更適合于此。也即:不去探討其確定的邊界,而是以建筑為中心向外發散,關聯與其有關的各個方面,如地區、城市、文化、技藝、科技、政法等等,這些方面構成了對建筑學科進行探討、擴展的內容。這樣,對于建筑的定義或探索就不會限于一個封閉的范圍,而是“一沙一世界”,從建筑這一學科中能反映出自然、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
二、東西方思維模式差別
對于建筑學科進行擴展、延伸,以解決新的問題、指導新的實踐,是廣義建筑學理論的要旨。這個框架的內容也許還在不斷變化、擴展中,隨著世界的發展也許還會出現新的問題、呈現新的組織架構,但這種整體性思維方式將會一直具有指導意義。這并不是講所有知識簡單地并置在一起,也不是求大求全、百科全書式的歸納概括,而是我們對自身狀態、對行業發展、對學科發展進行再思考、再闡釋,并發現新事物的起點和根據。
(1)從“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原先棲身一隅,也許自覺其樂無窮;當進入這‘大千世界’,當更能感到自己‘任重而道遠’……相當長時期以來,建筑師本身已經習慣地就建筑本身論建筑,并且每每限于個體建筑的設計……我們研究建筑,要從房間房屋——鄰里——市鎮等等各種物質所構成的大小不一的空間中,看到人群,看到人的需要,覺察人們的思想、活動、喜怒哀樂的心里變化……”
常聽說建筑師的圈子小,其實不然,建筑師只是眾多職業中普通的一員。說這個圈子小,不如說這個圈子比較封閉。如書中說的,建筑師習慣就建筑本身論建筑,多有“自娛自樂”之嫌,而且還每每抱怨業主的要求限制了想象力的發揮。也許每個建筑師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烏托邦”,有一種指點江山、改造社會的情懷,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建筑師的工作在整個建設活動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此前此后,很多因素都很容易左右建筑師的設計。在設計之前,要獲取土地使用權、勘測、資金籌集、策劃、擬定任務書等等,設計之后又會涉及拆遷、施工管理、項目驗收、管理運營等等。在整個過程中,建筑師所能決定的事情非常有限,而在自己的“建筑天地”中,建筑師往往不能設身處地地考慮業主的需要、考慮使用者的需要,卻有很強的“主宰意識”,這便是一再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的來源。
了解人,并不是說精通繁復的人類學或是心理學,而是應當在實踐中了解活生生的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真正地把自己置于人群中間,置入真正的人與人的關系之中,而不是站在遠處觀察,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人。就像建筑師要把自己置于一個城市、一個建筑之中,而不是當做拿在在手中把玩的模型,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城市、體驗一個建筑。而且,由于建筑師自己是人,應當尊重自己人性的方方面面,并且深入地了解自己。就如弗洛伊德所說的,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既然無法像其它學科的實驗一樣大量重復,那么剖析自己、了解自己就是最好的研究方法。實際上建筑師一樣是普通的人們群眾,有大眾一樣的屬于個體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夢想,當建筑師把自己當做他們中的一員,而不是一味地站在高處,妄圖用自己烏托邦式的理想改造社會、教育群眾,有能力對自己的生活軌跡和生存需要進行剖析、反省,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到處在這個社會中的人、人性之所在,才能領悟大千世界的秘密。總之在“大千世界”中,建筑可以說只是非常細節非常小的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為了社會的秩序尚有“卑宮室”的說法,而流傳下來的或保存下來的古代紀念碑式的宏偉遺跡,卻往往是驕奢淫逸的產物和見證。雖然藝術造詣高,但若將眼界擴展到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中,我們對此的評判標準往往就截然不同了。
三、設計的本質
“差不多沒有一個著名人物不曾作過長途旅行、不會說四五種語言,不在幾個專業上放射出光芒……那時的英雄們還沒有成為分工的奴隸,分工所具有的限制人的、使人片面化的影響,在他們的后繼者那里我們是常常看到的”
這一段在講述建筑師業務范圍之前,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進行了分析。主要的對比在于“全”和“專”。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巨匠,像米開朗琪羅、伯魯乃列斯基、達芬奇等人,除了在建筑設計上有卓越的貢獻外,在別的領域諸如繪畫、雕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同樣有杰出成就。而今天的專業劃分越來越細致,即使在建筑設計中亦劃分出住宅、商業、酒店、辦公、醫院、體育、劇院、博物館等等各種類型,而建筑師處在各自的領域內,就有如《摩登時代》中工廠流水線上不斷重復同一個動作的工人,雖然能夠達到極高的效率和精確度,然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顯而易見。
實際上我們很早之前就有這樣的概念:建筑專業處于技術與藝術交匯中的地位。但現實中,在普遍專業劃分、精細化的社會背景下,建筑師的這樣的地位似乎顯得有些尷尬:知識面看起來很寬廣,然而沒有深度和精確度;看起來是各相關專業的領導者、集成者,然而實際上在受到業主以及各個相關專業的制約;而且如書中所說,當今建筑處的社會環境、所面臨的各方面的問題比過去要更多、更繁雜,那么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博,建筑師不得不對這些問題通盤考慮卻往往顧此失彼。
我認為設計的本質就是提供“點子”,以達到一定的目的,解決一定的問題,對需求提供特定的解決方案。當然,這里的需求不僅僅是業主的需求,還有使用者的需求、周邊鄰里的需求、場所精神的需求甚至建筑師自我的需求等等,這些需求的統籌、取舍。但不論如何,這些“點子”才是設計中最有價值的,而不是像工程師一樣深入地掌握某一門技術,也不是像藝術家一樣表達自己的觀念或內心從而對觀者有所影響。
我接觸過從事建筑策劃、咨詢行業的人員,他們雖然并不參與方案的設計和制圖,看起來他們構思過于抽象和虛泛,但我感覺到他們的思維強烈地影響著現實。表面看起來他們似乎更像在使用各種說服術對決策者施加影響,從各方搜尋列舉出證據以支持他們的觀點,除此之外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工作;但從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他們提出的“點子”中,有很多具有價值的、統籌兼顧了各方面利益的好設計,并且,在很多狀況下他們的工作對城市、對建筑的影響相比很多建筑師所做的要大得多。
參加一次學術會議,談論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時,演講者講到什么是信息(Information)的問題時說,信息就是設計者的構思,BIM就是使用提交更改的方式,將設計者構思的這些“點子”集成在一起進行研究。雖然CAD技術也是有助于將構思集成表現出來的技術,但它接納構思的僅限于形式方面的“點子”,而BIM技術可以說是旨在將所接納的構思范疇從形式方面擴展到其它的各個方面,而其它的這些方面的構思往往起到比形式更重要的作用。
總之,設計的本質在于解決方案的構思。只要打破專門化、分工化的思維限制,善于抓住這些“點子”,他們所集合出來的作品就能夠是真實的、有生命力的、對人群有所影響的作品。
結束語:廣義建筑學,一種現實主義的建筑道路,任重而道遠。這還需要你我不斷地努力,探尋。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從“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境科學”起步[J].城市規劃.2010(02)
[2]王德民,黃春華.廣義建筑學的人居環境空間尺度概念[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