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漢30多年前的改革選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突破口,歷史證明這一選擇是正確的。新一輪深化改革,突破口在哪里?偉大的改革僅有自上而下的動力遠遠不夠,還須有自下而上的推動力量。因此,改革突破口應選擇短期能見成效,牽涉范圍廣,又能得到民眾參與、支持的焦點問題。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抓住“土地、抗日、救國”這三大核心,改革開放前抓住“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這個核心,改革開放抓住“發家致富”這個核心。前幾個階段,社會結構、主要矛盾相對簡單,民眾訴求比較集中統一。今天社會階層和矛盾復雜化,民眾訴求似乎“眾口難調”。但深入分析,多數民眾的訴求集中于“財富分配相對公平、反腐、法治”三大焦點。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復雜多面,很多問題互相聯動,因此也必須選擇具有聯動性的突破口。筆者認為,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司法系統職能,社會信用信息體系建設可作為深化改革的四大突破口。它們看似領域不同,實質聯動緊密。政府職能扭曲主要是政府重審批,輕監管和服務,長期偏重經濟發展,導致社會財富分配失衡。各種審批已成為官員腐敗尋租的工具,遏制了社會和經濟活力。要將審批權力、范圍盡可能縮小,實行“負面清單”模式,迫使政府機構、官員將重心放到監管、服務上來。理順政府職能,財稅體制改革必須跟上。財政預算是理順政府職能的關鍵環節。但我國財政預算是“軟性”約束,地方政府花錢大手大腳,帶來龐大的地方債務;預算不公開透明,導致嚴重的“三公”腐敗;財權事權不匹配,嚴重扭曲地方政府職能等。完善司法系統功能不僅事關社會公正,也與政府職能轉變息息相關。法院應是社會矛盾的仲裁者,但其功能異化卻成為不少民眾利益受損后寧愿上訪而不愿訴諸法律的重要根源。這導致不少地方政府將大量人、財、物放到“維穩”上,造成政府職能異化。社會信用信息體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一項基礎工程。有完備的社會信用信息體系,社會治理就會簡便易行,但在這方面我國已遠遠滯后,很多出發點良好的政策因此扭曲。如個人所得稅,稅負主體是工薪階層,高收入階層卻較少,這使其部分失去了二次分配調節功能。政府出臺很多政策都難以平抑高房價,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遲遲沒有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也難辭其咎。沒有完備信息,即使推出官員財產公開,也難起作用。選擇了正確突破口,還需要堅定決心和措施。深化改革面臨的阻力和被異化的風險比以前大得多。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問責機制及剛性的改革時間表,否則改革就可能在各種軟拖硬抗中不了了之。▲(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社科部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