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仁壽縣人社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創新推進仁壽全域天府新區建設、爭創全省多點多極支撐示范縣戰略,堅持“服務大局、促進就業、開發人才、全面保障、構建和諧”的工作思路,主動作為,在全面完成目標任務的同時創新亮點紛呈,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今年24歲的趙奎,是視高鎮桂花村的被征地農民,也是縣人社局和視高鎮積極與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定向培訓對象之一。如今,經過培訓的趙奎已在園區一家鍛造公司上崗,從事模型制作。
作為天府新區核心區的視高鎮,大量土地被征用。為提高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技能,并迅速從“農民”轉變為“市民”,縣人社局和視高鎮拓展培訓渠道,創新培訓方式,積極與四川科技職業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協調,開設園區企業需求的專業(工種)培訓,并由縣人社局和視高鎮提供全部費用。受訓人員結業后,全部在視高園區企業實現了定向就業。
這是縣人社局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一年來,全縣圍繞“優二強三精一”的產業轉型升級模式,開展了創業培訓、現代農業業主培訓、優勢產業領域技能型人才培訓等10 多個種類的培訓,培訓4.22萬人。
仁壽縣強力推進60個鄉鎮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城鄉居民找工作,找何種工作,就近到鄉鎮或村(社區)的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機構報名登記并上傳至縣就業服務指導中心,與企業用工需求對接實現就業。縣就業服務指導中心也及時把各企業用工信息下傳至各基層服務站,供勞動者選擇適合的工種,實現用工供求的最快對接。

縣人社局設立了“一心四區”服務站,由局黨組成員分別負責一個服務站工作,全系統公務員、局屬事業單位中層以上干部101人分別對接聯系104 戶規模以上企業,實行一對一對接服務,做好企情民意的“調查文章”、對接企業的“宣傳文章”、排憂解難的“服務文章”、構建勞動關系的“和諧文章”等四篇文章,主動服務企業。目前共征求企業意見建議28條,已幫助解決20個問題。
仁壽縣設立了天府新區視高“兩站一服務區”,即縣委組織部及縣人社局人才工作站、縣人社局視高服務站、縣人力資源市場視高服務區,選配了4名工作人員常駐工作,局屬事業單位和機關股室安排業務人員每周輪流到站開展工作,堅持每月召開大型招聘會,進一步延伸服務鏈條、下沉服務職能,零距離服務園區企業、服務人才、服務轄區群眾再就業,有效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為企業招才引智、人才就業培訓、群眾務工參保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了“園事園辦”、“辦事不出園區”。
如何變勞動者上門維權為主動下基層就近辦案?仁壽縣人社局創新建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流動仲裁庭,配備5名工作人員,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網絡,將勞動關系調解組織、仲裁庭移在群眾家門口,開展流動仲裁進企業、到基層,降低勞動者維權成本,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014 年,仁壽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已先后派出30人次勞動人事仲裁員,深入四川科倫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流動仲裁開庭12次,及時、高效地處理了多起爭議糾紛,大大縮短了辦案時間,受到省人社廳的肯定。
仁壽縣人社局還突出一個“早”字,預防和減少勞資糾紛的發生。一是早謀劃。9 月以來,縣人社局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障工作,研判形勢。主動匯報、積極協調成立工資支付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群策群力研究解決相關問題。二是早準備。通過舉辦專題勞動法律法規宣講會,發放《農民工維權手冊》《企業用工指導手冊》等方式,強化宣傳,提早營造良好的維權社會氛圍。三是早安排。建立工資支付協調維權機制,組建6個應急工作組,開通24小時舉報投訴電話,提早進入工作程序。四是早檢查。通過日常巡查、書面審查、開展專項行動等方式,全面摸底排查全縣務工人員工資支付情況,做到“家底清”。五是早介入。前移勞動保障監察窗口服務,針對可能出現的勞資糾紛苗頭,提早介入。截至目前,共糾正用人單位違法條文192條,督促用人單位補簽勞動合同7382份,指導105戶新成立的用人單位及時建立工資支付制度、工時制度以及辦理勞動保障登記。六是早處理。嚴格依法行政,從重從快打擊惡意欠薪行為,接受日常投訴案件198 件,立案35 件,結案32 件,移交公安機關立案查處3件,維護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確保拖欠工資及時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