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人社廳廳長王建軍調研指導龍馬潭區人社業務下延工作
2013年龍馬潭區被確定為瀘州市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試點區。按照“窗口服務+網上服務+自助服務”的三位一體服務模式建設方案,龍馬潭區于2013年6月底全面完成12個鄉鎮街、89個村(社區)的基層平臺建設工作,金保網絡延伸到村,部分業務下沉到點,實現了“參保繳費不出村、待遇領取就地辦、就業崗位送到家”的工作目標。
高度重視,制定考核辦法。龍馬潭區開展基層平臺建設試點,得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被列為全區民生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區委區政府審定建設方案,并將基層平臺建設工作納入對鄉鎮街的目標考核。區人社局制定了《基層平臺信息化建設辦法》《勞動保障協理員管理暫行辦法》和《基層平臺工作考核辦法》,層層落實目標責任,明確工作任務,建立激勵機制。
建立機構,包片聯系督導。成立了以分管副區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平臺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監督檢查。區人社局建立局領導班子成員包片聯系制度,全面掌握工作進度,解決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形成“分片包干,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保證了基層平臺的建設進度和建設質量。
制定規劃,先行示范帶動。按照“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思路,首先在基礎較好的胡市鎮、雙加鎮完成了村級基層平臺建設和鄉鎮街、社區基層平臺的提檔升級,并召開現場會交流經驗,為全區基層平臺建設提供了示范。
場地建設規范,實現服務“零距離”。龍馬潭區從綜合利用和方便群眾辦事角度出發,將基層平臺和便民服務中心(站)合并建設,鄉鎮街服務中心和村(社區)服務站均建立了標準化的服務大廳、辦公室和檔案資料室,設置了規范統一的標識和公示欄,配置了辦公設備。各鄉鎮街建立了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社區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小組,在農民工較為集中的經濟重鎮設立了“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基層平臺實行“開放式”服務,實現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零距離”。
人員配備到位,實現服務“有專人”。區人社局通過“公開招聘、全面培訓”的方式,在各鄉鎮街勞動保障服務中心原有27名編制的基礎上,新成立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服務中心,設編40 人派駐到各鄉鎮街,89 個村(社區)配備了專兼職勞動保障協理員。通過培訓,使工作人員做到業務不陌生、操作不生疏、服務不欠缺,確保就業社保政策落到實處、勞動保障服務順利開展。
落實專項經費,實現服務“有保障”。龍馬潭區在投入300余萬元專項建設經費的基礎上,建立了經費長效保障機制,將“金保網”網絡使用費和電話支付終端通訊費共10余萬元納入區財政預算;區財政每年劃撥城鄉居民生存認證和退管社會化工作經費35萬元;落實每村(社區)5000-1萬元的基層平臺建設“以獎代補”經費。各鄉鎮街將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和工作經費也納入到同級財政預算。專職勞動保障協理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享受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
業務按需下放,實現服務“全方位”。區人社局將群眾需求量大的服務內容統一延伸到村和社區服務站辦理,建成“30分鐘服務圈”。村級服務站可辦理養老保險、農村勞動力登記等10項業務;社區服務站可辦理就業失業登記、城鎮居民醫保、企業勞動用工備案等業務35項。
建立金保網絡平臺。區人社局將全區101個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點位的網絡接入模式升級到2M 專線光纖,在全市率先實現基層網絡平臺專線光纖全覆蓋。
建立信息公開平臺。在12個鄉鎮街設立了勞動保障信息電子顯示屏,在89個村(社區)建立信息公開欄,方便群眾及時了解勞動保障信息,有效促進勞動保障惠民政策的落實。
建立遠程見工平臺。在各鄉鎮街搭建異地網絡招聘平臺,依托互聯網和市人力資源市場,在用人單位與應聘人員之間實現面對面異地溝通,為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提供了便利。
建立自助服務一體機查詢平臺。在全省率先引進了部頒標準的自助服務查詢一體機,安裝到各鄉鎮街和政務服務中心,城鄉勞動者可自助查詢參保繳費、待遇領取和就業求職等相關信息。
建立金融自助平臺。在各鄉鎮街和社區安裝了社保卡讀卡器和銀聯pos機,參保繳費實現網上結轉。與農商銀行合作,將電話支付終端設備安裝到各村,讓群眾就近享受領取待遇、查詢余額、轉賬繳費等金融服務。
標準規范的基層平臺,暢通延伸的信息網絡,急民所需的業務下沉,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全方位”便捷服務,人社工作讓基層滿意、讓群眾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