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盧 昊圖片說明:天皇長女黑田清子是遷宮儀式大祭司。 日本三重縣伊勢神宮供奉著日本天皇的“始祖神”及太陽神天照大神,被認為是日本神道教的“圣地”和日本民族起源之處。伊勢神宮每20年給神靈“搬一次家”的傳統已經持續1300多年。2013年10月適逢伊勢神宮歷史上的第62次“式年遷宮”,記者親眼目睹這次典禮的繁復,體會到日本人對于民族本源的尊崇。 “遷宮”的核心內容,是將象征天照大神的神器從舊的宮殿移到新的宮殿,即 “遷御”。在伊勢神宮的內宮中心,有東西兩塊面積大小完全一樣的專用地,輪流用來修建供奉“神體”的新宮殿。“遷宮”象征著由舊到新的生命循環,目的是使得供奉的神靈“永葆青春活力”,保佑子民繁盛,這是神道教世界觀和宗教觀的重要反映。 “遷御”儀式是在傍晚進行的,此次伊勢神宮內宮的“遷御”在2013年10月2日晚上進行。晚上6時,以主持祭典的大祭司(按慣例為皇室的公主)為首,超過100人的神官祭司們列隊,手持榊木枝制的“玉串”魚貫而行,進入舊內宮正殿參拜,正殿里,由皇室勅使(由宮內廳的掌典官擔任)向天照大神誦讀祭文,此后神宮內燈火全部熄滅,一片漆黑、肅靜無聲,模仿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藏身天巖窟,世界陷入黑暗的場景,8時,由神官在神宮墻垣邊詠唱“雞鳴三聲”,以此模仿神話中被稱為“常世長鳴鳥”的晨雞鳴叫迎接天照大神到來的場景。敕使宣告“出御”(“遷御”開始),神官們列隊抬著象征天照大神“神體”的八咫鏡,從舊正殿經過專門搭建的長廊(“雨儀廊”)前往新的內宮正殿,并被安置在那里。八咫鏡作為神靈象征,不能見人,因此搬運時周圍有神官拉起白色的絹布遮擋,被稱為“絹墻”。儀式過程伴隨著樂師悠揚的琴笛聲,氣氛寧靜、肅穆而隱秘。除了被邀請在神宮內觀摩的特別嘉賓(約3000人)外,其他民眾不能進入神宮,只能通過電視轉播鏡頭目睹這一過程。 此次遷宮,日本皇室按照慣例,派出天皇長女黑田清子作為大祭司、天皇次子秋筱宮也作為皇族代表出席儀式。在舉行內宮“遷御”儀式同時,遠在東京的天皇也在皇居的神嘉殿,一人面向伊勢神宮的方向行“遙拜之禮”,皇后和皇太子夫婦也各自在皇居御所和東宮御所拜禮。值得注意的是,首相安倍晉三也出席了遷宮儀式,他也成為戰后首位出席遷宮儀式的日本首相,這也招致了一些批評聲,認為這有“政治權威過分參與宗教事務”以及利用神道教加強政治民族主義的嫌疑。遷宮相關活動歷時8年,舉行的大型祭祀和儀式合計33場。整個遷宮耗費不菲,以此次遷宮為例,包括內宮新建的正殿在內,重建和修繕的宮殿達65處。一次遷宮經費合計達550億日元。▲
環球時報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