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常青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國際文化滲透、融合也快速地進行,人們與外界聯系的更加緊密,加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為人們獲取精神文化提供了更多更快捷的途徑和方式,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受到了前所未有沖擊和挑戰,群眾文化活動的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面對需求和挑戰,編導作為文化館群眾文化節目編創的關鍵角色,就要更加緊密地貼近群眾,主動走到群眾中去,編導更多更優秀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節目,迎接挑戰,服務并滿足于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堅持正確編導創作方向
優秀的文化節目群眾喜聞樂見,同時一些低級庸俗的文化節目在部分群眾中也有市場。文化館是黨領導的文化事業單位,必須的堅持正確創作方向,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這是文化館編導文化創作生產的根本性問題。在一切進步的文化創作生產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因此,文化館編導選題、題材、創作、編輯等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我國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牢記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神圣職責,把握并站穩正確文化立場,特別注重編導的節目的社會效果,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反對并杜絕低級庸俗,決不能讓群眾物質生活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卻萎靡了、沒落了。
二、貼近群眾,走進群眾
首先,貼近群眾。一切進步的文化創作生產都源于人民。文化館編導的文化節目不同于專業藝術院團編導的節目,文化館更注重群眾性、普及性、通俗性,因此是“群眾文化”而非“精英文化”。為此編導所編創最終展現在群眾面前的節目應該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這樣的節目才“接地氣”,才會為群眾所接受、所喜愛。“三貼近”也是文化館編導應堅持的創作原則。
其次,走進群眾。藝術來源于生活,文化創作生產都源于人民。編導的節目從哪里來?題材從哪里選?從生活中來,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選。離開群眾,離開生活,文化節目也就失去了來源,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故而,文化館的編導還要以一個積極主動的態度,走進實際,走進生活,走進群眾,去挖掘、去采摘、去實踐,把人民群眾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三、將群眾喜聞樂見作為節目編導的落腳點
文化創作最終是為人民服務的,那么所編創的節目就要符合廣大群眾的喜愛與興趣,把人民群眾喜不喜歡作為節目編導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不是創作人員喜不喜歡、編導喜不喜歡、領導喜不喜歡。擺脫那種是“我編導,你觀看”,突出的是宣傳,很少考慮群眾的感覺的現象,讓群眾來評價、評判文化節目的優劣。因而,文化館的編導要充分利用文化館文藝人才集中的優勢,組織調查隊,深入農村 、與人民群眾面對面接觸,摸準老百姓的“喜性”,“積極投身到謳歌時代和人民的文藝創造活動之中,在社會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煉主題,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貼近群眾實際、貼近群眾生活、貼近群眾要求的,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并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載體展示出來。
四、把特色作為節目編導的靈魂
首先,要立足本地,挖掘地域特色。俗話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這些不同的習俗和規矩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蘊含,可謂千差萬別、這就要求編導及其團隊,要立足本地,通過探討總結、實踐考察,將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出來、提煉出來,以利于形成區別于他人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節目。
其次,圍繞特色進行文化節目精品創作。文化精品創作就是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丑惡現象的鞭撻,經過精心提煉和創作,用文藝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經過精心創作的文藝作品,取材于群眾生活,來源于群眾實踐,在群眾中會產生共鳴,輔之于好的表現形式,群眾更喜聞樂見。
再次,注重文化節目的品牌構建。文化節目品牌就是人們對該節目的一種評價和認知。構建文化節目品牌就是根據文化館長期實踐所積累的文化作品結合自身特色、地域特色、地域民族特色,形成有個性特點的創作精品,使這些作品與其他文化館的作品相區別,并通過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而表現出來,在廣大群眾中形成的一種形象認知度,感覺,品質認知。文化節目被市場接納和認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是文化節目品牌形成的重要環節。
五、以創新賦予文化節目以生命力
一部優秀作品、一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節目的產生離不開創意——創新的思想,需要凝聚許多人的智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同樣創新是文化節目生命力得以延續的關鍵所在,文化節目創新就是要根據節目編創的需要,運用積累的文化和創作手段,不斷突破常規,創作某種新穎、獨特的、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文化節目。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要賦予文化節目以新的內涵、新的表達方式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首先,賦予節目以時代內容。文化創新就是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精神,推陳出新。推陳出新不是否定其表現形式,而是在充分運用這種形式下,賦予更多更符合時代進步和發展要求的內容。
其次,創新文化節目傳播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文化傳播的方式已不僅僅局限于舞臺表演的傳播方式,更要利用科技成果,電視形式的、多媒體形式的、網絡形式的等等,都可以成為文化節目的傳播方式。
再次,保持特色,注重長遠。文化節目創新要在與當地文化特色相融合,傳承保持這種特色的同時,需要注重文化發展的連續性,長期性,規律性,曇花一現式的所謂“文化創作”不是創新的方向,否則便失去創新的意義了。
最后,表現形式更多彩,更符合群眾口味。文化節目需要取自社會生活中的素材,并且升華提煉主題,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群眾喜聞樂見。此外,還要學習借鑒國內、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增強文化節目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最終“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