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揚
我國近代著名的大學者、經濟學在中國最早的傳播人嚴復老先生曾強調提出:為文應以“信、達、雅”為至上。這對我們今天的大眾傳媒在生產作品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經濟領域的新聞報道和專題節目的采制中,仍然是一個應遵循的準則和追求的高度。
啟發之一:放眼世界以至“信”
1901年,嚴復提出的這個觀點,在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實踐發展了起來,帶來了如今我們國家的富足和強盛,這個幾經歷史的考問和驗證的方向,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真理,贏得人民的信任和遵從。能立信于民,則能繁榮興旺,這是嚴復在中國近代最早走出國門,系統學習和研究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和理論思想并影響中國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
經濟類報道和節目的采制由于它的一定范疇的專業性特點,對于這個視野和高度的要求會更加強烈。無論是對新媒介的整合還是強調內容、渠道的問題,人云亦云、偏狹盲目、權威性和可信度有待推敲的狀況都會直接影響媒體的傳播能力和效應。權威性和可信度的偏差在大的前提下是媒體的公信力問題,在經濟領域的報道中基本上是視野不夠的想當然,不能綜百家所長,集萬家之言,缺乏廣意上的代表性的結果。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空前發展、世界經濟瞬息萬變的時代,經濟類報道的采制更應努力放眼世界,加大對國外經濟形勢、經驗、人物的借鑒和分析。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報道通貨膨脹等國內的經濟問題時,通過對國際視角、全球經驗的了解、分析、介紹,來尋找解決某些問題的答案,給受眾一個大背景下的媒體高度,才能以至“信”。
啟發之二:掌握經濟理論以至“達”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即人們面臨權衡取舍;某些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最好方法;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這些理論對分析和解決我們在經濟報道的采制中涉及的基本理論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它會讓我們善于從理論中找到解決的辦法和給予解釋的途徑,以達到深入人心的傳播效果。
啟發之三:把握市場經濟的本質以至“雅”
對于經濟現象和問題要認識清楚是很難的事情,因為經濟運轉本身非常復雜,即使同一個經濟觀點,有人激烈抨擊,有人衷心熱愛,有人無奈接受,也有人接受后又批評。嚴復老先生一生宣傳市場經濟,研究市場經濟的本質,這其中是有深刻道理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經濟規律不僅是研究領域的治學境界,也是傳媒界應有的從容自信的傳播氣度和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以及經驗和事實證明:越是市場的,越是有規則的;越是市場的,越是有道德的。市場行為有著深刻的價值合理性內蘊,即主體理性活動的自主、自覺與自律的有效追求,這無疑使社會價值合理性內蘊大幅度提升;主流意向與社會發展內在契合,人和社會也都有了新的力量和闡釋。摒去其一切的表層的演變,實質的市場經濟可抽象化為最一般、最具共性的問題就是崇尚理想主義、艱苦奮斗、平等合作,相互服務,追求更多更好。這些代表了社會所一貫倡導的主流價值,也代表了人類超越時代的一種道德理想。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不自由、不公正、不誠實、不守信以及道德淪喪、物欲橫流等問題,恰恰說明了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夠充分。媒體在表達和引導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諸多負面現象的時候,只有把握了市場經濟的最本質的屬性,才不會出現對市場經濟的“恐懼感”,對負面現象的“妖魔化”,才會更多的還原社會,公眾以最強大的自信和自愛,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謀求民族的發展與強盛。從“信”到“達”以至“雅”,媒體的公信力、傳播力和社會擔當才會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