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澍
“圖文并重,兩翼齊飛”,是老一代攝影人提出并倡導的新聞攝影理論。如今,這一理論已成為報紙新聞界的辦報方針,新聞攝影作為參與新聞報道的一個“獨立門類”,在現代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日益加劇的報業競爭也引發了新聞攝影地位的提高,圖像傳播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認可,于此同時產生一個關于新聞攝影的熱門話題——新聞攝影是否具有“視覺沖擊力”問題?
就報紙而言,圖片量多少,能否起到好的宣傳效果,關鍵取決于圖片質量。近年來,新聞單位十分重視新聞攝影,但是,往往重硬件建設,而忽略了業務研究。目前的現狀是:新聞攝影隊伍空前壯大,攝影設備也緊跟了時代進程,但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優秀作品,是新聞攝影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談到新聞攝影的“視覺沖擊力”,就不能不與“形式美”聯系起來。什么叫“視覺沖擊力”?它是指作品的“視覺吸引力”“視覺感染力”“視覺張力”“視覺說服力”“震撼人心”的效果,即那種令你過目不忘的力量,讀者對圖片的主觀感知,對讀者視覺的沖擊,情感的共鳴,心靈的震撼。誠然,真實永遠是新聞攝影的生命,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首先在于是否具備新聞性,但也不可否認,新聞照片能否與讀者溝通,能否引起共鳴,最終還是要靠它所選擇的形式語言是否存在打動人的藝術力量。應該說,新聞攝影的使命決定了它的本質,近些年事件真實而情節虛假的照片屢見不鮮。正是由于對新聞攝影的可表現題材及其形式美學特征缺乏深入研究,采訪拍攝過程中主題先行、急功近利等不良工作作風,引發了不少擺布導演的虛假“新聞”圖片充斥報端。因此,我們常說的 “立場”“觀點”“方法”,實實在在是新聞攝影記者要認識的問題。
我們知道,新聞攝影具有其他傳媒無法替代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而認識功能、教育功能是通過審美活動來完成的。新聞事件是真實客觀的,攝影記者在選取新聞角度之后,正是按照各自的“美感經驗”調度著“形式美”元素,對物象進行選擇、取舍、概括、提煉,從而進入拍攝過程。也就是說,攝影記者正是通過“形式美”造型手段,運用手中的相機,在似乎不經意中捕捉精彩的瞬間形象,并以此引發讀者共鳴,從而達到新聞信息傳遞的目的。
藝術大師羅丹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是無時不在、無所不包的客觀存在。形式美學是研究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乃至宇宙萬物中“形式美”諸多元素及其相互關系的學問。“形式美”不是哪一個門類的專用詞,而應是一切可以產生視覺形象門類的共同用詞,新聞攝影以視覺形象說話,無法回避“形式美”問題。所謂新聞記者的“第三只眼睛”,正是善于發現具有“新聞價值”信息和善于捕捉具有“視覺沖擊力”形象元素的“新聞眼”。培養這種眼睛的途徑是鍛煉新聞洞察力,積累“美感經驗”。形式美學的總法則是變化統一規律,即在一致性中求豐富,在變化中求統一性。這要求我們在具體工作中,辯證地把握各種“形式美”元素,遵照其規律熟練并靈活地加以運用。
作為以攝取新近發生事件或正發生的瞬間真實形象來感染讀者的攝影記者,任何一種新聞攝影作品都客觀地反映著作者的文化底蘊和美學素養。縱觀我們熟知的成功新聞圖片,它們除了具備強烈的新聞性之外,無不在形式上具備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攝影大師布列松的新聞作品、攝影大師卡帕的戰爭新聞片等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們的心靈,跟作者的人生閱歷、知識修養和審美水平不無關系。“厚積”才能“薄發”,“妙手”方可“偶得”,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美感經驗”,連動著新聞攝影家的每一根神經,每當遇到好的新聞便可產生一觸即發的情感沖動,進而抓拍出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力作。
“美感經驗”是從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積累得來的。“美感經驗”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因人而異的一面,它是受人的生活閱歷和知識修養的制約,并隨其變化而變化的。當今時代,中外文化相互交錯滲透,無時無處不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視覺習慣。這一切都向新聞攝影工作者提出了挑戰,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學習態度上,要養成辯證思維和逆向思維習慣。
我們深信,只要善于學習、勇于實踐、勤于探索,只要一切知識為新聞攝影這個本體所用,只要一切“形式美”元素為新聞主題內容服務,我們的新聞攝影記者一定會拍出充滿時代精神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優秀作品!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