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說新聞”改變了觀眾、聽眾對于新聞播音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極具親和力的風格和伴隨性的語言態度,使“說新聞”引起了觀眾、聽眾很大的興趣。其實,“說”的這種播報方式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說新聞”的表層形式,而且還在于從便于觀眾、聽眾理解的角度出發,調動主持人的儲備,發揮自身的優勢,使新聞事件本身的要點及前因后果的脈絡更為清晰,這種解釋性的傳播更好地幫助觀眾、聽眾接收信息。在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中,“說新聞”以傳播的互動化、節目的創新性、語言的生活化、觀點的個性化、敘述的故事化、報道的娛樂化等特點,以及與受眾心理距離貼近、平等、交流感強等傳播優勢,順應了廣播電視新聞傳播求新、求快、求活的發展要求。
盤錦有線電視臺“說新聞”節目《新聞第六日》,按照制片主任、制片人要求參考了湖南臺張丹丹、李銳,北京臺圓圓等人的主持風格,對節目定位進行了大膽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獲得較高的社會滿意度。伴隨著節目的不斷成長,我也在體會著“說新聞”不斷變幻的節目制作理念。
尤其是最近幾年來,我在盤錦交通文藝廣播頻率主持的《地球村快訊》節目,改變了主持人與觀眾的交流方式。以一種平等、輕松的方式,改變了你播我聽的灌輸方式。讓“說新聞”更強調以人為本,把對人的尊重放在了首位,這就一下子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主持人以輕松隨和的語調、大方得體的舉止、細致多維的視角,讓聽眾感到親切、自然,給聽眾一種朋友般的親近感、信賴感,極具親和力,使媒體和聽眾間的距離也大為縮短。
事實上,傳統的新聞節目,大多偏重時政方面的內容;而“說新聞”,則把視角轉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涵蓋的內容也更為豐富,以“說理和敘事相結合、分析和引導相輔助”的方式,對新聞事件做入情入理的闡述,信息量大,沖擊力強,帶給觀眾、聽眾一種全新的感受。比如北京電視臺《第7日》欄目采取了“說新聞”的播報方式,節目主持人圓圓以一種輕松平和的語氣與觀眾談論國家時事、生活熱點,使節目內容涉及廣泛,貼近性強。
事實證明,“說新聞”運用日常的方式來交談,同樣的傳播內容,換個角度、換個說法、換個方式,觀眾、聽眾接受起來效果會更好,貼近性會更強。傳播方式由單向灌輸轉為雙向交流,更注重觀眾、聽眾的內心感受。可以說“說新聞”是媒體對新聞進行改革的產物,是新聞節目競爭帶來的成果。
當然,“說新聞”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近些年也被各大電視臺、電臺不斷地調整和完善。由于地域差異,“說新聞”在各地發展也良莠不齊。一些脫口秀節目也加入到“說新聞”的行列中來,甚至有些不倫不類,這既增加了節目的個性,也對新聞的真實性造成一定的沖擊。以時下發展軌跡看,有的“說新聞”節目已經嚴重影響了部分衛視或廣播電臺的收視率、收聽率。因此,未來“說新聞”應該怎么“說”,已然成為擺在各級廣電媒體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同時,我們還應該意識到,“說新聞”的節目過分強調“親切、隨和、生活化、口語化、不要有距離感”,這實際上是違背審美基本原則的。有聲語言的創作應該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在新聞類節目中也是如此。這種美的享受不僅來自于對播講方式的認可與接受,同時還表現在對新聞的可信度與權威性的認同上。另外,在新聞播講的過程中要產生“一定的距離感”。有些“說新聞”的節目過分追求貼近觀眾和聽眾、貼近生活,勢必會逐漸失去了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分寸與距離”,而一味地貼近觀眾、聽眾甚至迎合觀眾聽眾也會直接影響廣播電視媒介的嚴肅性、權威性。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充分發揮好廣電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功能。
我們必須注意到,近來有些“說新聞”的節目,有些主播調侃的味道越來越濃,對信息的評點也越來越隨意,這實際上是對“說新聞”的曲解。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表現自我個性”,錯誤地將隨意性等同于個人風格的體現。新聞類節目的生命在于客觀、真實可信,如果任由這種調侃和隨意的評點繼續發展下去,最終就會導致觀眾、聽眾對主播所說的新聞失去信任、失去興趣,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總之,作為廣播電視的節目主持人,必須完成好角色的轉換,實現由“播新聞”到“說新聞”的轉變,時刻注意“播新聞”與“說新聞”的差異,按照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要求,行之有效地做好“說新聞”這項光榮而神圣的工作。只有這樣,“說新聞”才能更受聽眾和觀眾的青睞,才能被廣大受眾所喜聞樂見。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