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黎勝
王先生突發“小中風”
王先生今年39歲,為一家公司中層,30剛出頭就肥胖的厲害,同時被高血壓、高血脂纏身。由于競爭非常激烈,他除了平時工作繁忙,經常需要加班加點,有時雙休日也搭上去應酬。熬夜、應酬,自然抽煙喝酒少不了。近幾個月來,王先生時常感到頭暈,他以為是工作辛苦,注意休息會好的,就沒當回事。但漸漸地,頭暈的次數越來越多,且容易犯困,記性也差了些。
半個月前,王先生又在雙休日加班。沒想到,站起來想上衛生間時,他突然眼前一黑,暈倒在地。盡管不久他就醒了過來,但領導及同事勸其一定到醫院檢查。家人將他送到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譚華橋醫生給他做了CT血管檢查后發現,其病情已經不輕了,他解釋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中風”,或稱為一過性腦缺血癥。病人右邊頸部的一條大血管嚴重狹窄,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加重,發作時會昏迷不醒、癱倒在床,甚至會危及生命。過去,嚴重頸動脈狹窄幾乎都發生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人,但從我近幾年施行近300例頸動脈支架植入術病例看,40多歲時有遇到,30多歲的也有5例了。此病越來越呈年輕化病趨勢。”
譚華橋博士為王先生實施了行之有效的頸部血管的介入治療,即在患者頸動脈嚴重狹窄部位放置了一個支架。術后經顱多普勒復查表明,王先生腦部的血流明顯改善,而且微栓子監測結果為陰性,王先生終于轉危為安。
三高”人群要注意篩查
頸動脈是將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60%以上的腦梗塞是由于頸動脈狹窄造成,嚴重的腦梗塞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頸動脈狹窄年輕化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動脈硬化年輕化有關,像王先生實際上多年前就已查出有高血壓,但他沒有重視也沒有正規治療,加之工作、生活等壓力引起的緊張使血管收縮、痙攣,更“促進”了頸動脈狹窄的發生,從而發生危險。
頸動脈狹窄癥常不易被發現,一些病人可表現為腦部缺血神經系統受損的癥狀,早期的臨床表現有突然發作的麻木、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上肢或下肢無力、面肌麻痹和單眼突然發黑等,如發生在語言中樞側大腦半球,可引起語言障礙。這種癥狀出現僅數分鐘,也可數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這便是“小中風”,或稱為一過性腦缺血癥(TIA)。嚴重者將出現腦梗塞的癥狀,可引起死亡或遺留嚴重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偏盲、感覺障礙等。反復腔隙性腦梗塞除偏癱、失語外,還可發生血管性癡呆。
“對于70%~99%的重度頸動脈狹窄病人,不管有沒有癥狀,均可進行手術治療,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對于有關聯癥狀的狹窄50%~69%的病人,也建議積極的手術治療。而對于頸動脈小于50%的狹窄,單純的抗血小板藥物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譚華橋建議:“對于三高人群,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長期吸煙飲酒、尤其是大于60歲以上的病人,要定期行血管篩查,如果發現頸部血管較差,要及時行進一步血管檢查,包括CT血管造影和DSA檢查;對于頸動脈狹窄明顯,有手術指征時,及時行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