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門地區主管史蒂文·巴尼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中國政府表示今年要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把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著力點。這實際上指的是實現經濟再平衡的問題。外部平衡主要是擺脫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內部平衡主要是促進內需和消費。中國在減少外部失衡上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盈余占GDP的比重已從2007年約10%的峰值降至目前的2%左右。這是實質性的改善。當然,不一定每項改革都要直接瞄準刺激消費這一目標,只要能促使資源合理配置,并減少抑制消費的市場扭曲現象,國內消費自然會提升。中國是全球消費和需求的最大貢獻者,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將朝著全球產業鏈的更高端邁進,這將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經濟學家李稻葵3月15日在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第19次季度論壇“兩會解讀”上表示
預計,中國經濟2014年最有可能將走出一條與2013年基本相同的軌跡,從現在到年中,宏觀經濟將低位運行,表現為新增貸款、社會融資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社會零售總額、房地產開發增速等宏觀 數據與去年下半年相比將出現一定的下滑。2014年最大的不確定性將是房地產市場及與此相關的金融領域。2013年房地產銷售額創下了歷史新高,2014年要保證經濟企穩回升,房地產穩定將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各級政府有可能落實差異化的調控政策,不少地區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將由抑制房價過快上漲轉變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3月8日做客央廣網財經兩會特別節目時表示
城市化伴隨著農業人口的轉移,其中有兩個轉變。一個是就業的轉變,原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剩余人口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另外一個是身份的轉變,由農村居民變成城市居民。農民工在城市里有了相對穩定的職業,適應了城市的生活,甚至第二代也在城市出生了。如果第一代農民工進城是為了打工掙錢,那么新生代農民工進城的目的是要留在城市,或者從小就在城市長大,農村沒有地了,也不會農業生產,根本沒有想過要回去。如果這一部分人的身份問題不能得到盡快解決,他們游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沒有歸宿感,某種程度上也會形成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3月9日在接受央視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我們的設計是民營銀行應該是社區銀行的定位,然而民營資本不是這么想的,它就想做大銀行,現在的市場環境很殘酷,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將會面臨激烈競爭,如果沒有錯位經營,民營銀行并不好做,我覺得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民營銀行是值得支持和鼓勵的。因此“錯位競爭”應該是民營銀行首要考慮的競爭策略。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3月2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目前推進房產稅的最大的阻礙就是意見不一致,而且體制內明顯意見不一致。對于破解目前的困局,應該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但全面征收房產稅目前不存在可行性,應該回到中國現實,先從高端物業開始征收房產稅。此外,不動產登記相關法規的推出,將對房地產稅制度的推廣有一定的技術支撐作用。近期出現的長三角樓市的分化可能就與此有關,真正在地產投資的聰明人早有布局,會按照時間表部署出貨。
——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3月6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回答記者問
今天改革的形勢和30多年前是不一樣的,因為一些比較容易改革的都已經改了,剩下是一些難題,就是所謂的“硬骨頭”,這實際上就是兩大問題。第一個,利益集團。利益集團認為改革有損他們的利益,因此有各種不同的反映。第二個,按照制度經濟學的觀點,有制度慣性,也叫路徑依賴。老路走慣了,走新路總是這兒也不合適,那兒也不合適,走老路總是最保險的。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在改革中解決。不要因為一些利益集團的反對或者阻撓就讓改革出現障礙,這就需要有決心。路徑依賴問題同樣需要一種勇氣來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手段跟決心。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3月8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雖然必須突破現有的條條框框,但基本宗旨還是要通過設計方案的比較和實踐摸索出一套能在全國復制、推廣的制度。為了以空間換時間,加快制度變遷進度,推進全面的、根本性改革,還是需要某種一攬子授權,允許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特定條件下不受既有體制的束縛,在對接國際秩序方面享有酌情行事的特權。其目的不是要破壞法律體系,恰恰相反,是要樹立一個更好的法律體系。要讓具有明顯優越性的法律秩序首先在局部形成、穩定以及發展,然后再輻射全國。這就是所謂“法律特區”的主要涵義,最本質的構成因素是“立法特別權”和“行政自治權”。

——意大利經濟學家洛蕾塔·納波萊奧尼3月1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由于中國在線系統非常發達,貨幣市場基金被視為比銀行儲蓄收益更高的金融工具。中國的儲戶有利用“非正式銀行”的傳統,就像互相借錢,所以余額寶是一種自然的延續。中國人具有冒險精神,而且又生活在一個能夠提供巨大機會的國家,這是西方經濟體不具備的特性。此外,相對于中國經濟龐大的規模和巨大潛力,余額寶的吸儲量“微乎其微”。中國應主動規避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風險,例如惡性通貨膨脹和巨大的金融泡沫。所以,加強金融監管以避免對總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十分必要。

——達沃斯能源合作顧問委員會委員林伯強3月14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中發言時表示
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辦法表面上是一個環境文件,實際上是個政策文件,也是一個能源措施,治理的角度也是從能源出發。對今后中國能源的發展會產生一些影響:第一,能源的消費增長肯定要減下來,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實際上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中國的能源消費中心,占GDP大概45%左右,能源消費在40%左右,這對能源的消費有一定的抑制的作用,對GDP也有一定的打擊作用;第二,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替代的過程中也要兼顧中國的能源安全;第三是能源價格的改革,這取決于兩個點,一個是政府的決心,一個是公眾的支持,而所謂“公眾的支持”就是替代能源改革的成本需要百姓買單。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3月18日在“兩會后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上表示
中國的消費被嚴重低估,就住房消費這一項如果按國際同口徑計算的話,至少是低估了5%的GDP,甚至不止。政府和國有企業很多服務消費沒有被統計成消費,統計成運營成本,在私營企業中間普遍存在為了稅收的原因,把企業家個人消費的車、司機諸如此類當作了企業的支出成本。而在投資的統計中存在大量的重復計算,折舊和價格縮減指數被低估,也導致投資被高估。如果調整這些統計方法,我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可以提高至少10%,而投資占GDP的比重應當減少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