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新建蔬菜基地農戶如何實現菜農角色轉換
王曉燕
導讀:在陜西平利傳統專業菜地面積銳減情況下,基于如何盡早使新建蔬菜基地達產達效、如何盡快實現新建蔬菜基地糧農(或業主)到菜農(或熟練生產業主)角色轉換兩方面,從正確認識蔬菜生產、做好規模定位、把握種植條件、弄清種植技術四方面闡述,指出了實現這一轉換需注意的事項,供廣大蔬菜生產者參考。

坐診專家:朱林耀
武漢市蔬菜技術服務總站副站長,正高職高級農藝師,專業技術3級,碩士學位,從事蔬菜技術推廣工作30多年,是武漢市政府專項津貼、武漢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獲得者。湖北省農科院《農家顧問》“科技咨詢團”咨詢專家,洪山菜薹產業協會專家,先后主持承擔并完成省、市多項重大科技項目,并獲得省、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9項,出版書籍10部,其中主編出版《菜薹標準化生產與產業研究》、《設施蔬菜實用技術》共50萬字專業書2部,發表論文30篇,制訂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標準16項,被湖北省聽眾(讀者)評為2012-2013年度“熱心公益優秀咨詢專家”。

平利地處陜南秦巴山區,近年來市鎮建設步伐加快,傳統專業菜地面積銳減,基于新建蔬菜基地農戶如何實現糧農(或業主)到菜農(或熟練生產業主)的角色轉換、如何盡快通過科學種菜實現發家致富兩方面內容,筆者就個人蔬菜種植經驗談幾點看法。
1.1 蔬菜種植效益高
簡易設施種植蔬菜每667 m2每年平均產值1.5萬~2萬元,高的可達3萬元以上,是種糧效益的10~15倍,故有“一畝園,十畝田”之說,同時,蔬菜種植效益一般也高于果樹等其他經濟作物。
1.2 蔬菜種植用工量大
蔬菜種植輪作倒茬快,鮮活產品保質期短,需要盡快進入市場流通,導致用工量大,當地流傳“嫁了蔬菜隊,一輩子要受罪”的說法,說的就是種菜忙。一般傳統蔬菜種植1個壯勞動力可種植1 334 m2左右。
1.3 蔬菜種植技術性強
俗話說:“三年一個生意手,十年一個莊稼漢”,就是指蔬菜種植技術性強。隨著現代設施技術的提升,蔬菜種植技術更是不斷得到更新。
一夫一妻家庭式的蔬菜生產經營模式,在基本不雇用勞力的情況下,種植面積宜控制在2 001 m2左右,熟練掌握技術后,一年可實現產值6萬~8萬元,純收益6萬~7萬元。
家庭農場式蔬菜生產,自身有2~3個勞力,長期雇用2個勞力,農忙季節雇用短工,種植面積宜控制在1.33 hm2左右,正常情況下,年可實現產值20萬~30萬元,除去生產成本,可獲凈收益10萬~15萬元。
園區式蔬菜生產,一般6.67 hm2規模的園區種植蔬菜熟練工不低于20人,管理難度加大,要獲得正常生產效益,離不開國家建設項目的支持和較好的銷售渠道以及較高的管理水平。產業化水平不高的地方,園區規模不宜過大。
3.1 自然條件
一般要交通方便、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的地塊,銷售環境好、較好的基礎條件是蔬菜種植獲得成功的保障,往往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人力條件
種植蔬菜掙的是辛苦錢,無懶可偷,無巧可取,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有具備了勞動力的基礎和吃苦的準備才可選擇種植蔬菜,否則,“三口熱氣,三口冷氣”是種不成菜的。
3.3 不跟風
量體裁衣,有多大腳穿多大鞋,一定要根據自身條件確定發展目標,千萬不要盲目跟風。
4.1 制定全年生產規劃
弄清當地蔬菜種植農事月歷,知道每個月該干什么,用什么品種,怎么育苗,怎么樣管理,怎么樣倒茬。最好在年初根據土地面積做出全年生產規劃圖,嚴格按圖生產,中間根據生產情況適當進行小的調整。
4.2 選擇高產、適銷對路的品種
一切以產量為前提,技術的選擇應用其實都是為之服務的,不管采用什么技術,第一要考慮的是能種成,種成的標志就是獲得好的產量;其次是銷路,而決定銷路的是產品是否適合當地消費習慣以及產品上市的時間,這幾點都做好了才有效益。在生產中常見的是很多地方投入了很大資金,建立了很高檔的生產設施,但生產效果卻不如人意。同樣,很多地方,甚至是露地生產,由于把握了常規技術要領,獲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有的地方引進了一些新特優品種,由于不符合當地的消費習慣,反倒無人問津,市場暢銷的常常是一些品質優的大路蔬菜品種。
4.3 學習應用現代新科技
在掌握傳統蔬菜種植技術精華的基礎上,要善于學習現代新科技。譬如黃瓜綁蔓用工量大,采用臺灣引進的綁蔓槍便可提高工效3~4倍;采用黑色地膜不但可有效提高地溫,還可解決草害問題;種植芹菜分別采用針葉、闊葉類雜草除草劑,可徹底解決草害問題;應用韓國白玉春蘿卜種以及春白菜種可解決春季白菜、蘿卜抽薹的問題。
4.4 定位合適的種植模式
園區化的種植模式在搞好正常管理的基礎上,在種植模式上要注意正確的生產定位,當前普遍的趨勢是勞動力價格較高,所以在種植規模較大的情況下,667 m2產值不宜定位過高,能達到1萬元就可以了,在這個定位下,建議園區不宜全部建成設施大棚,也不宜全部種成效益相對較高的茄果類、瓜豆類、葉菜類等蔬菜,可考慮用60%的面積建大棚,種植效益較高的蔬菜,40%的面積用作露地生產,譬如種植洋蔥,技術簡單又耐貯藏便于長期銷售的蔬菜。通過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蔬菜種植較高的規模效益。
總之,只有實現了種植條件與生產需要相結合,人力條件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生產技術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傳統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蔬菜生產才能獲取實實在在的效益,才能避免產業發展中“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情況。

王曉燕,陜西平利縣城關區域農業技術推廣站,陜西平利縣月湖南路,725500,電話:15191533345,E-mail:2293796294@qq.com
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