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林 平 ,成 琨 ,杜冠群
(1.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2.寧波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指揮部,浙江寧波 315000)
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寧波市將首先建設軌道交通1號線和2號線一期工程,初步形成“十字型”軌道交通基本骨架,線路全長72.1 km。其中,1號線為東西走向的骨干線,沿中山路城市生活軸線布置,全長44.6 km,共分兩期建設。
區間隧道都處于②2-1淤泥及②2-2淤泥質黏土層,土體具有高靈敏度、高流變性的特點,地質情況較為復雜。各土層的主要參數如表1所列。同時,1號線工程中有很多區間為小半徑曲線隧道,對通用管片的拼裝水平要求較高。因此,為保證隧道通用管片的拼裝質量,對寧波軟土地區的通用管片排版與糾偏技術進行了研究。
表1 主要地質土層特征表
管片拼裝方式主要有兩種,即通縫拼裝和錯縫拼裝。通縫拼裝要求管片的縱縫要環環對齊,具有拼裝較為方便、易定位、襯砌環施工應力小的優點,但同時又有環面不平整的誤差容易累積、襯砌結構整體性剛度較差等缺點。而錯縫拼裝要求在拼裝時旋轉一定角度來避免通縫,它有利于襯砌本身傳遞圓環內力。錯縫拼裝的隧道比通縫拼裝的隧道整體性強,而且在接縫防水上,環縱縫相交呈丁字形比十字形的通縫拼裝容易處理。可見,錯縫拼裝具有比通縫拼裝更多的優點,因此,目前我國的隧道工程中采用錯縫拼裝技術的工程日益增多。該工程也規定了隧道區間采用錯縫拼裝的形式。
該工程采用的通用管片為統一的形式,其內徑為5 500 mm,外徑為6 200 mm,厚度為350 mm,環寬為1.2 m。該管片設計為雙面楔形環,最大楔形量為37.2 mm,每環楔形角20'37.59"。每環由6塊管片構成,包括封頂塊1塊(F)、鄰接塊2塊(L1、L2)、標準塊 3塊(B1、B2、B3)。該管片共有 16個拼裝點位,管片環縫采用凹凸榫槽結構。具體管片構造圖見圖1所示。
圖1 通用管片構造圖
寧波軌道交通工程中采用16個點位的通用管片,每次旋轉的角度為22.5°。其中,封頂塊F塊為環寬最小處,即1 181.4 mm,對應最大環寬為1 218.6 mm。設封頂塊F塊在上部正中時的管片姿態為圓環K1,當K1順時針旋轉22.5°時,將此時封頂塊所處的位置狀態定義為K2。依次類推,可得到K3~K16的拼裝位置。
在管片旋轉的同時,其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超前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超前量的計算公式如下:
如圖2所示,式中S(雙面楔形量)為管片的楔形量,當順時針轉過θ角時,取相應的超前量為Sθ(單面楔形量)。經計算,各點位的超前量值如表2所列。
圖2 管片超前量的示意圖
表2 通用管片超前量對照表(單位:mm)
在管片拼裝作業前,需要根據設計軸線的要求確定通用管片封頂塊的位置,而在管片選擇中必須要遵循以下兩大原則:
(1)該工程采用錯縫拼裝的形式,但考慮到錯峰拼裝的內力大,且限制了管片的可拼裝自由度,特別是不利于曲線段的線型擬合。因此,允許采用部分通縫進行管片拼裝,具體規定如下:嚴禁采用全通縫拼裝,即6條通縫;管片環之間允許采用小通縫,即1~2條通縫;相鄰兩環可采用大通縫,即3~5條通縫,但嚴禁三環及以上的管片環出現連續的大通縫。
(2)封頂塊一般是在最后安裝的,考慮到管環底部位置受力較大,且不易安裝,如果封頂塊安裝在底部位置,將加大拼裝的難度,且對于施工安全有一定的隱患,故避免將封頂塊安裝在底部的范圍。該工程嚴禁拼裝K8、K9、K10的點位。
按照線型的分類,主要有直線段、圓曲線和緩和曲線。對于該工程的通用管片,直線段主要采用【K5、K13】的管片組合(上 /下超前量為 0、左 /右超前量為0)。
下面主要結合該工程的小半徑曲線盾構施工,介紹通用管片的選型方法。
不同半徑的圓曲線超前量計算可簡化為圖3所示。在圖3中,取圓曲線的半徑為R,管片的環寬為W,管片環所對應的圓心角為α,隧道半徑為r,定義平均每環超前量為Δ。可得:
圖3 每環超前量計算簡圖
因此,對于寧波軌道交通工程中半徑為300 m的隧道軸線,其每環管片所需的平均超前量為Δ=該工程所使用的管片超前量37.20 mm、34.36 mm、26.30 mm、14.24 mm,以及0超前量。因此,以右轉彎為例,可采用K5、K7、K2、K3的管片基本組合,其超前量為104 mm(24.8 mm×4=99.2 mm≈104 mm)。
在實際施工中,管片拼裝的軸線與隧道設計軸線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應根據不同的偏差量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控制。根據《盾構隧道施工與驗收規范》對管片拼裝完成后的允許偏差規定為± 50 mm。據此,該工程將管片拼裝的偏差分為<50 mm、50~100 mm、>100 mm。經過相關學者對管片排版影響因素的分析,并統計現場管片施工的經驗,盾構姿態、盾尾間隙、千斤頂行程是影響管片糾偏的三大重要影響因素。在不同的糾偏過程中,須實時控制此三大因素。
當偏差量不大時,主要通過關鍵參數的控制,以對管片成型軸線進行微調。
(1)充分利用富余的盾尾間隙。在保證最小盾尾間隙的前提下,可利用盾尾間隙的可改變量控制盾構機掘進的狀態。
(2)控制千斤頂行程差。千斤頂行程與盾尾間隙、盾構推進姿態緊密聯系,在糾偏過程中,應保證盾尾間隙的最小限制,且控制好盾構機的推進姿態,因此必須實時監控千斤頂行程差的發展趨勢,以保證盾構機軸線、管片軸線與設計軸線之間的空間關系。
(3)合理調整盾構機推進姿態。盾構機的姿態影響著管片成型的姿態,加大盾構機的首尾差,調整盾構機盾首的方位,可改善盾構機的掘進狀態,進而保證管片拼裝對設計軸線的擬合。
(4)增加管片超前量的使用。通用楔形管片不同點位的楔形量有所不同,當偏差較大時,可利用大超前量的管片點位,改變管片的成型姿態,逐步擬合設計軸線。
當偏差較大時,除了實時控制關鍵參數,還應考慮重新設計糾偏曲線。綜合施工過程中各種軸線的擬合情況,可將模型簡化為如下兩種情況(見圖4)。對于成型軸線與DTA成小夾角的情況,圖4(a)中,L'為糾偏的范圍,由于δ偏差較小,相對于L'小得多,近似有L'≈L,由幾何關系可得糾偏曲線的半徑為:
圖4 糾偏曲線示意圖
以偏差為50 mm為例,設定每環糾偏量在5mm,則最少需要的糾偏環數為10環,進而可得糾偏范圍為L'約為12 m,根據公式(2),可得糾偏半徑為R=1 440 m,再由公式(1)可得平均每環超前量約為5.17 mm。按照此超前量的要求,可以進行管片組合的選擇。
對于成型軸線與DTA成大夾角的情況,如圖4(b)所示,按照糾偏曲線緩和平穩的原則,設計兩段糾偏曲線進行糾偏,第一段糾偏曲線主要是減少大夾角,使成型軸線與DTA保持較好的趨勢,調整為小夾角,即進入第二段糾偏曲線。其中,第二段糾偏曲線可以參考小夾角的情況進行糾偏曲線設計,而第一段糾偏曲線的半徑需要由技術人員進行設定選取。
按照理論計算,并結合現場施工經驗,對于大于100 mm的大偏差量進行糾偏時,所需的最少糾偏環數如下:(1)管片軸線與DTA成大夾角:30環以上;(2)管片軸線與DTA成小夾角:20環以上。
寧波軌道交通工程東環南路站-出入段區間,左線長度為664.416 m,隧道頂部埋深4.5 m~11.6 m,線路最小縱坡2‰,最大縱坡-35‰,隧道軸線的最小半徑為R=300 m。在管片的前期作業中,施工單位按照平均每環超前量約為25 mm的要求進行管片選型,以擬合小半徑曲線。但拼裝至12環時,管片平偏為112 mm,超過了50 mm的允許要求。根據上述的糾偏措施,重新設計糾偏曲線。通過盾構的測量系統已知管片與DTA成小夾角,故最少糾偏環數為20環,其糾偏曲線的半徑為:
據此,可根據此糾偏曲線進行管片選擇。圖5顯示12環~30環的管片平偏趨勢。可見,通過約23環的糾偏管片,管片成型曲線的偏差返回到了50 mm以內,糾偏效果顯著。
圖5 12環~40環糾偏管片的平偏曲線圖
通用管片相對于傳統管片形式,具有可擬合不同半徑曲線、模具統一、止水效果明顯等優點,在國內外的應用日益增多。但對于管片排版與糾偏的研究還比較缺乏,本文結合寧波軌道交通項目的現場施工經驗,對管片的設計選型與糾偏措施給出了其操作方法,對類似工程的通用管片排版與糾偏施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李偉平,鄭國平.盾構隧道通用楔形管片排版系統的核心算法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08(5):34-37.
[2]戴仕敏,李章林,何國軍.大型通用楔形管片拼裝施工技術[J].隧道建設,2006,26(4):64-67.
[3]宋瑞恒,黃醒春,羅漢中,朱繼文.盾構隧道通用管片排版與糾偏軟件開發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3):557-562.
[4]儲柯鈞.地鐵盾構管片在平、豎曲線上的排版探討[J].隧道建設,2007,27(4):20-22,25.
[5]趙志杰,金先龍,曹源,沈建奇,杜新光.盾構隧道通用管片虛擬拼裝系統 [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07(9):1196-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