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柯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度的發展,交通工具種類逐漸多樣化,包括公共汽車、長途汽車、出租車、私家車、地鐵、輕軌、高鐵等站前組織越發復雜和困難,承擔城市形象、地區開發、交通樞紐的火車站建設成為新一輪城市建設的熱點。
鐵路交通樞紐廣場在空間構成、功能組織和形式上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站前廣場已由原來單純的平面“一維”發展到立體的、多層次的構成形式,功能組織向以人為本,注重旅客的不同層次、多方面的需求發展,外觀上也由單一的功能模式向景觀化發展。
孝感地處于湖北省東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以東。距離武漢市中心50 km,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32 km,是武漢“1+8”城市圈中距離武漢最近的城市。作為武漢城市圈城鐵——漢孝城鐵,于2009年規劃,預計2015年建成通車,全長61.8 km,孝感境內長度28.74 km,列車設計運行時速為200 km,直達運行時間約20 min。實行大站快車和站站停列車相結合的運營方式,隨著漢孝鐵路的開通,孝感與武漢全方位對接的大交通格局,將使孝感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
孝感東站位于孝感主城區與東部新城交接處,為武漢至孝感線路的終點站。主要服務孝感市區、東部新城及周邊城鎮。站房最高聚集人數為1 500人,站房形式為“高架式”布局,旅客采用“下進下出”流線模式。孝感東站站前廣場西臨滾子河,東接已有城市主干道董永路,南北為規劃站前道路,用地周邊為規劃高強度、高品質開發的大型商業與商住用地。
作為孝感東站交通樞紐的配套工程,站前廣場及地下空間承擔了所有功能間的相互銜接作用,除了將鐵路出站人流疏解到城市外,城鐵、公交、長途、出租、社會車輛等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配套開發高品質的商業服務設施都將完善在站前廣場和地下空間中,見圖1。

圖1 孝感東站站前廣場鳥瞰圖
站前廣場以交通集散、疏散人流為主,融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設計目標為“綠化、美化、亮化、有序化”,見圖2。
設計從站前廣場與站房以及周邊城市空間關系出發,將廣場分為東西兩個功能區域,西側臨站房區域主要為交通集散廣場,滿足大人流的進出站需求,東側臨城市空間區域為市民廣場,滿足市民休憩活動需要。從廣場上不同區域人員活動特征出發,站前廣場分為北、中、南三層,中部正對站房入口為人員通行區域,南北兩區為供人停留活動區域。

圖2 站前廣場總平面圖
兩向劃分方式疊加,站前廣場被細化分為四種功能屬性、六個區域,廣場空間得到了高效利用,交通集散與市民活動的需求得到了理性平衡,見圖3。

圖3 站前廣場功能區域劃分
通過對孝感東站交通量的預測及交通需求分析,結合國內外建成的案例經驗,綜合考慮與站前廣場建設的經濟適用性,定位地下空間開發為一層,面積4.3萬m2,布局出租車蓄車庫、社會停車庫與配套商業,便捷服務城鐵交通換乘需求。地下空間在南、北、東三面預留與周邊地塊地下連通通道,預留遠期構建區域地下人行系統,見圖4。
城際鐵路集中人流集散時,要達到常規公交、出租、長途客運、社會車等交通模式的合理換乘,交通功能流線的有序梳理及規劃尤為重要。本設計交通設施的布設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公交優先”的理念,力求達到高效集約、換乘便捷、系統最優的目標是本項目設計的要點。

圖4 地下一層平面圖
地下空間環境天然光線不足,會使人產生恐懼感、枯燥乏味等不良心理反應,在設計時通過具體的設計手法,減少生理、心理等環境問題給使用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塑造愉快、舒適、美觀、安全、人性的空間環境,是本項目設計的要點。
合理組織廣場進出交通:根據對外交通分析,地塊主要對外道路為董永路、孝漢大道、體育路。為保證交通有序性,將廣場周邊道路設置為順時針單向循環道路,這樣可以提高交通效率,確保內外交通銜接順暢。
倡導公交優先,構建便捷的大型客車換乘系統:充分利用漢孝城際鐵橋下空間,結合站房出入口布置,分別在南、北兩側設置公交上、下客點和蓄車場,下客后客流能夠便捷進入站房和售票處入口,客流出站后最近距離到達公交上客點,實現公交與城際鐵換乘的無縫銜接、風雨無阻。過境公交在董永路兩側設置上下客港灣。考慮城市規模和長途資源的集約利用,長途客車在孝感東站設置中途停靠站。在站房南側利用橋下空間設置中巴和大巴停靠車位,滿足大、中型客車上下客及停放需要。
構建完善的出租車接送系統:利用地下空間設置出租車蓄車場及侯客點,結合地面單向交通組織,設置1進1出車庫出入口,車庫內部圍繞站前廣場下沉庭院及商業空間分別設置出租車上下客停靠邊,給乘客提供便捷服務。
構建高效、便捷的車庫系統:與出租車共享車庫出入口,車庫內部設置社會車輛下客停靠點和循環聯絡通道,保證車庫的通達性,實現車庫資源高效利用。靠近垂直電梯處設置殘疾人車位,提供無障礙服務。
建立立體化無障礙的步行系統:地下商場內建立步行網絡,預留與周邊地下空間的連接通道,車庫內設置專用人行通道。地下商場、車庫、地面廣場等不同層面通過樓扶梯、無障礙電梯聯系,構建立體化無障礙人行系統。
下沉式廣場的引入:如果說廣場是城市的門廳,則下沉式廣場就是地下建筑的門廳。作為地下建筑出入口的一種處理形式。它可以打破地下空間的封閉感,把地下、地面空間及出入口巧妙的聯系在一起。
本項目在地下空間的設計中充分利用了下沉式廣場,沿廣場的四個方向分別設計了一個下沉式廣場,一方面作為地下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加強了地下空間與地面的聯系,將自然要素引入地下;另一方面解決了地下建筑的消防疏散要求,因地下商業的疏散寬度需求很大,如果不利用下沉式廣場,地面上就會出現很多為滿足消防要求的樓梯間,對地面廣場景觀的破壞很大,下沉式廣場的引入有效的減少了樓梯間的設置數量,避免了出地面樓梯間對地面功能的干擾,見圖5。

圖5 下沉式廣場效果圖
內部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在地下空間,特別是在比較復雜的綜合性地下空間中,不易定位定向往往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有的還造成潛在的壓力與緊張,使人無所適從、擔心甚至害怕等;如果遇到一些緊急情況,還可能造成人們疏散的混亂,造成較大的損失。
本項目地下空間設計時將商業空間呈十字形布局貫穿其中,此布局將商業與社會車庫與出租車庫自然的劃分,有效的避免了功能分區的干擾。商業通過端部四個下沉式廣場,完成各方向的進出要求,另外為使商業空間識別感更強,在商業空間中部引入一個玻璃采光頂的中庭空間,貫穿地面環境、地下商業、地下公共交通,營造出包含人、活動及自然要素的、豐富雅致的開放式景觀核心空間,實現空間氛圍的滲透,將地下的景觀布置、商業氛圍與樞紐交通的來往人流共享,有效改善了地下空間的環境品質,見圖6。

圖6 地下商業空間效果圖
設計時為達到商業空間最大化,將疏散用的樓梯間和輔助用房集中布置,布局對稱規整,使地下功能空間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同樣增強了空間的可識別性。
孝感東站與站前廣場共同構成孝感對外交通的門戶,是集城際鐵路、城際巴士、公交為一體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對實現多種交通方式和諧高效運行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過對漢孝城際鐵路孝感東站站前廣場及地下空間設計的介紹,希望能為我國當前城鐵配套交通綜合樞紐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鑒。
[1]張勝,馮寶.大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設計方法研究[A].2013年城市與道路防洪論文集[C].2013,1.
[2]張竹,林路.高鐵配套綜合交通樞紐地下空間設計的啟思——以沈陽南站市政交通工程為例[A].2013年城市與道路防洪論文集[C].2013,140.
[3]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孝感漢孝城際鐵路孝感東站站前廣場及地下空間規劃設計[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