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強
某地某廳局辦公室職員周軍(化名)這兩天很煩惱:報送的擬以省政府名義下發的文件被辦公廳打回來了,理由是與省政府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進一步精減文件簡報的若干規定》相違背。
省辦公廳有關領導答應協調此事,作為“補償”,由他們廳局下發的這份文件,行文中可以增加“經省政府同意”的字樣。而這讓他感覺沒法向自己的頂頭上司交待。
關鍵問題在于,省政府層面的發文確實縮減了,但工作還得安排,結果就是,省政府每每減少一份文件,涉及相關工作的下屬廳局就得增發一份文件。而對基層單位來說,盡管都是上面來文,但感覺重要性下降了,因為發文級別降低了。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省政府很快出臺了十項規定,周軍所在的廳黨組也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就實際執行來說,以文傳文(即無需再為轉發上級下發的文件而再下發一份說明性或通知性的文件)確實簡單快捷得多。
不過,從數量上來看,2013年以來,他所在廳局的會議還沒有實質性的減少,1~8月份,在廳網發布過消息的會議為158個,剔除節假日,平均每個工作日召開一個會。
其中,超過40%的會議是以視頻形式召開的,200多個基層單位的公文與廳里可以直接點對點傳送,總體上會議成本下降了近40%。
周軍的同事鄭勇在廳辦公室負責文字工作,每到年底都是他最緊張忙碌的時候。
上對的國家部委、省委省政府都在催總結、匯報,光省級層面的材料就讓他頭疼不已,內部還有總結、明年的計劃,準備年度會、黨風廉政會等重要會議的文稿。省委省政府辦公廳的督查室、研究室、綜合處等等,通常會分頭催要內容基本一致的材料,且形式上要求非常齊備。
鄭勇常感嘆,如果他是辦公廳領導,一定建一個相對開放的文件共享平臺。
其實,大部分材料上報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材料或領導講話里也就體現一兩個數據或一句話。
讓鄭勇有意見的是,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催要的材料,通常是今天布置明天要,或者周五快下班時布置,下周一上班就要交,只能加班完成。每次他向廳里其他同事索要相關素材時,都為打擾別人休息而感到特別抱歉。
更讓他為難的是,上報的材料,省政府辦公廳一個處室的一名普通干部都可能向他所在廳局的一把手打電話“告狀”,說材料不合格,要求立即派了解情況、文字能力強的人去政府“上班”修改。
鄭勇常常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講,真正要改變工作作風的其實是省政府辦公廳的那些人,動動嘴的領導誰都會當。
客觀情況是,大部分廳局長簽批過的文件常常到不了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們手里,必須由這些科長或科員們反復審改后才會呈報領導。
鄭勇說,以往省委或政府督查室很多重要工作的督查是以文督辦,他們只需寫一份翔實的匯報材料,經廳局長審批就可以報出了。
但今年督查室轉變了工作作風,通過“走基層”來督查。如此一來,在原來匯報材料的基礎上,他們還得另準備一份領導的匯報講話稿,另外須安排一堆人忙著準備督查會,還要請一批相對熟悉情況的人來陪會。
鄭勇面對的難題是,領導提出了新要求,年度會講話稿要精短,體現“短實新”的要求,以往充分肯定成績、簡單談談形勢、面上布置工作的“三段論”式講話風格行不通了。
可“短實新”的風格,能不能通過上面的法眼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