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光明,馬振棟,黃 剛
(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重慶市 401121)
水土嘉陵江大橋位于重慶兩江新區,跨越嘉陵江,距離嘉陵江與長江匯合口約40 km。橋梁全長972 m,包括主橋及南引橋。主橋為高低塔雙索面斜拉橋,全長776 m,跨徑布置為260 m+388 m+128 m,橋寬32.5 m。主橋總體布置圖見圖1所示。
水土嘉陵江大橋主橋采用如下技術標準進行設計。
(1)道路等級:城市主干道,雙向6 車道;
(2)設計車速:60 km/h;
(3)荷載等級:城-A 級,人群荷載2.4 kN/m2;
(4)橋面寬度:32.5 m=0.75 m(拉索區)+3 m(人行道)+11.5 m(機動車道)+2 m(中分帶)+11.5 m(機動車道)+3 m(人行道)+0.75 m(拉索區);
(5)橋面縱坡:雙向縱坡0.7%;
(6)設計水位:300 a 一遇204.54 m;
(7)通航標準:內河Ⅲ-(3)級航道,按Ⅲ-(2)級控制;
(8)通航水位:最高通航水位199.83 m,最低通航水位172.2 m;
(9)抗震設計標準:地震基本烈度為6 度,抗震措施為7 度,抗震設計方法為A 類;
(10)設計風速:離地面10 m 高,重現期100 a,10 min 平均最大風速27.5 m/s;
(11)設計基準期:100 a。
水土嘉陵江大橋主橋為高低塔雙索面斜拉橋,跨徑布置為260 m+388 m+128 m,橋寬32.5 m。主梁采用鋼混疊合梁;橋塔為雙柱型,分高低雙塔,均采用八邊型結構形式;交接墩采用八邊形空心墩;基礎均采用鉆孔灌注群樁基礎。橋塔處主梁與橋塔固結,交接墩及橋臺處設置減隔震支座,并設置防落梁擋塊。
斜拉橋主梁截面可采用鋼梁、混凝土梁及鋼混疊合梁,各種截面形式適用范圍不同。不同材料主梁優缺點比較詳見表1 所列。
該橋為高低塔斜拉橋,主跨跨徑為388 m,但由于矮塔僅能對主跨128 m 范圍起到支撐作用,因此,單個高塔需滿足260 m 主跨范圍的受力需求;從受力特性上來講,更接近于主跨520 m 的對稱雙塔斜拉橋結構。鑒于上述分析,該橋主跨屬于鋼混疊合梁橋的經濟跨徑范圍內。通過比較各種主梁的優缺點,綜合考慮施工、運輸等因素,主梁推薦采用鋼混疊合梁。
主梁采用鋼混疊合梁,中心梁高3.49 m,端部梁高3 m,梁寬32.5 m。標準節段長度為12 m,橋塔根部節段長度為10.45 m(高塔)和11.05 m(低塔),端部節段長度為14.8 m,合龍段長度為6 m。主梁標準橫斷面圖見圖2所示。
疊合梁鋼主梁采用工字型截面,梁高3 m,腹板厚40 mm。標準節段頂板厚60 mm,寬780 mm,底板厚80 mm,寬1 180 mm;端部及跨中節段頂板厚40 mm,寬780 mm,底板厚60 mm,寬1 180 mm。橫梁采用工字型截面,間距4m,頂板、底板厚30 mm,寬600 mm,腹板厚16 mm。
混凝土橋面板分為25 cm 和40 cm 兩種厚度。預制橋面板采用C60 混凝土,現澆橋面板采用C60微膨脹細石混凝土。下部鋼主梁拼裝完成后吊裝預制混凝土板,通過現澆橋面板與剪力釘形成鋼混疊合梁。剪力釘采用圓柱頭焊釘,規格為φ22×160。橋面板布置縱向預應力鋼束,鋼束規格采用9φs15.2 規格。
主梁與橋塔采用固結構造,通過對拉預應力鋼束形成整體,共同受力。

表1 不同材料主梁優缺點比較表

圖2 主梁標準橫斷面圖(單位:mm)
水土大橋橋塔采用雙柱型,分高低兩塔,兩個塔截面均采用八邊型結構形式。橋塔構造圖見圖3所示。
高塔塔高201 m,其中橋面以上128 m,橋面以下73 m;高塔塔底每肢橫向寬12 m,縱向寬8.5 m,塔頂橫向寬3 m,縱向寬7 m。橋塔截面采用單箱單室,上塔柱拉索區壁厚為1.2~0.8 m,下塔柱壁厚為1.2~1.0 m。為了減小流水沖擊,下塔柱設置橫向分流構造。

圖3 橋塔構造圖(單位:cm)
低塔塔高154 m,其中橋面以上76 m,橋面以下78 m;低塔塔底每肢橫向寬10.5 m,縱向寬7 m,塔頂橫向寬3 m,縱向寬6 m。橋塔截面采用單箱單室,上塔柱拉索區壁厚均為0.8 m,下塔柱壁厚為1.2~1.0 m。為了減小流水沖擊,下塔柱設置橫向分流構造。
承臺均采用矩形承臺,厚度為7 m 及6 m。高塔單肢基礎為20 根直徑2.5 m 的鉆孔灌注樁,低塔單肢基礎為12 根直徑2.5 m 的鉆孔灌注樁,按端承樁設計。
交接墩采用八邊形空心墩,墩高64.0 m;橋墩截面尺寸為7 m× 4 .5 m,壁厚0.8m。承臺采用矩形承臺,厚度為4 m。基礎為4 根直徑2 m 的鉆孔灌注樁,按端承樁設計。
斜拉索采用1 670 MPa 平行鋼絲,雙索面平行布置。斜拉索在主梁索距分別為12 m 及12.6 m,在橋塔上的索距為3 m。高塔每根塔柱設21 對斜拉索,低塔每根塔柱設10 對斜拉索,全橋共124根斜拉索。
全橋最大索力7 792.6 kN,最小索力3 450 kN,應力安全系數大于2.5。斜拉索的應力幅最大為169.7 MPa,小于規范要求的200 MPa。
斜拉索采用雙防腐體系(包括鍍鋅和雙層高密度聚乙烯外保護層),以保證其在設計壽命期內免遭腐蝕。
索梁錨固結構對比了銷耳錨固形式和錨箱形式。經過綜合比選,錨箱形式連接方案內空間狹窄,構件較多,監護、檢查較麻煩,維修工作難度較大。銷耳錨固形式受力明確,構造簡單,養護方便,推薦采用銷耳錨固形式。
耳板結構與主梁腹板在腹板中心處對接,耳板板厚為80~60 mm。為保證銷孔孔壁的局部承壓和抗剪承載力,在耳板銷孔的兩側各焊一塊加強板,板厚40 mm。耳板及加強板均采用Q420qE-Z25。
索塔錨固結構對比了鋼錨箱結構形式和鋼錨梁結構形式。經過綜合比選,鋼錨箱形式構造簡單、受力較為明確,力學性能有保證、施工質量易控制。鋼錨梁受力明確、傳力清晰、力學性能有保證、施工質量易控制,但結構所占空間較大,在單端張拉和換索工況情況下混凝土塔壁出現應力集中,最終推薦采用鋼錨箱結構。
鋼錨箱為箱體結構,箱寬1 800 mm,箱長4 600 mm,節段高度分別4.8~3.0 m。鋼錨箱的主要結構由錨墊板、承壓板、加勁板、錨箱側拉板、端部側壓板及剪力釘等組成。其中側拉板承擔斜拉索水平拉力,板厚50 mm;端部側壓板,板厚40 mm,與側拉板一起構成箱體框架;錨箱承壓板厚40 mm,錨墊板厚50 mm。
主橋的計算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Midas Civil 建立空間有限元模型進行整體靜力和動力分析。建模分析過程中,對于工字型縱梁、橫梁、橋臺及疊合梁的混凝土部分采用三維梁單元模擬,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模擬。通過設置剛性桿件模擬橋塔與斜拉索之間的連接。主梁及各個構件截面特性按照結構實際尺寸進行取值。主橋各部位邊界條件,根據結構實際情況進行模擬。
根據結構體系形成過程及施工方案,按施工步驟進行建模,考慮自重、2 期恒載、溫度、汽車荷載及人群荷載等在內的多種計算荷載,并考慮混凝土收縮徐變、斜拉索張拉引起的結構彈性壓縮等因素,按規范要求進行荷載組合。
通過對施工階段、成橋階段及運營階段的綜合分析,橋梁各結構截面應力和強度均能滿足規范要求,結構受力合理。
4.1.1 鋼結構主梁
工字型主梁下緣最大壓應力為219 MPa,最大的拉應力為113 MPa;上緣最大壓應力為195 MPa,最大的拉應力為6.6 MPa。根據相關規范要求,Q370 的容許應力為240 MPa,且有外力組合時的提高系數為1.25,所以容許應力為300 MPa,滿足規范要求。
4.1.2 混凝土橋面板
混凝土橋面板分為25 cm 和40 cm 兩種厚度,采用C60 混凝土。橋面板的控制斷面分別為塔梁固接處及合攏段。經計算,橋面板滿足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要求,在長期組合下未出現拉應力,在短期組合下最大拉應力為1.8 MPa,滿足規范要求。
4.1.3 主梁撓度
根據《公路斜拉橋設計細則》(JTG/T D65-01-2007)第4.4.1 條,鋼組合梁在車道荷載(不計沖擊力)作用下的最大豎向撓度應不大于L/400。經計算,主梁撓跨比分別為1/722 和1/902,滿足規范要求。詳見表2 所列。

表2 車道荷載作用下主梁豎向撓度表
水土大橋橋塔采用雙柱型八邊型結構,橋面以上無塔間橫梁聯系,受力復雜。對橋塔主要進行施工階段及運營階段的受力分析。
4.2.1 施工階段
主要對最大雙懸臂階段以及成橋階段的橋塔進行分析。兩個施工階段橋塔截面均為全斷面受壓,截面壓應力控制在7.1~9.4 之間。
4.2.2 運營階段
根據總體計算結果,橋塔的控制斷面為塔柱底部及塔梁固結處。按照各種荷載組合,橋塔的承載能力極限狀態驗算滿足規范要求,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裂縫寬度均控制在0.1 mm 以內,滿足規范要求。
動力特性分析采用空間結構的有限單元方法,利用空間梁單元模擬主梁、橋塔及橋墩等,考慮橋塔的P-Δ效應;利用桁架單元模擬斜拉索,考慮到拉索垂度效應對其彈性模量值采用Ernst公式進行了修正;動力特性計算模型及彈性反應譜分析模型,均不考慮支座的摩擦作用,非線性時程分析中考慮了支座的摩擦滑動效應。水土大橋的動力特性詳見表3 所列。

表3 水土大橋動力特性表
該工程河段處于三峽水庫變動回水區,枯水季為水庫特性,汛期為天然河道,具有水庫和天然河道的雙重特性。考慮下部結構在枯水期施工,樁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橋塔承臺采用雙壁鋼圍堰法施工。
主塔塔柱利用體內勁性骨架,輔以自升式塔吊,采用爬模法施工。節段鋼梁在工廠加工,船運至施工平臺,利用橋面吊機吊裝拼裝,完成拼裝后掛設斜拉索。放置預制混凝土板,通過現澆濕接縫完成節段施工。張拉斜拉索。
水土嘉陵江大橋根據實際地形特點,采用高低塔斜拉橋,具有優美的外形,與周圍環境、地理位置和規劃理念相協調,使橋梁與濱江城市環境景觀相得益彰,融為一體,將為重慶兩江新區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1] 林元培.斜拉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聶建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橋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3] JTG/T D65-01-2007,公路斜拉橋設計細則[S].
[4] JTG D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
[5] JTG D61-2005,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S].
[6] JTG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
[7] 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S].
[8] GB50917-2013,鋼-混凝土組合橋梁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