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 鑫(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300201)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應體現普惠價值
◎ 路 鑫(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300201)

2013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互聯網金融一詞鋪天蓋地見諸于各種媒體,P2P業務的大規模興起,比特幣交易行情的火爆,騰訊與阿里巴巴兩家互聯網巨頭的支付大戰以及令傳統金融機構感到威脅的余額寶等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讓一向缺乏投資渠道的中國老百姓感到幸福來得太快的同時也不免有些眼花繚亂,而此時普惠金融也被越來越多地被提及。普惠金融一詞源于2005年聯合國小額信貸宣傳活動,主要是指能有效、全方位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通俗地講就是要使金融服務更接地氣,企業無論大小、民眾不分窮富,都應享受各種適合自己的金融服務,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應體現普惠價值。
在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業創新都并不發達的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如此之快著實令人感到意外。由于傳統金融行業創新動力不足,國內百姓可投資渠道少之又少,證券市場持續低迷,高收益產品都要求一定的投資門檻,大眾理財只能通過銀行存款或者理財產品的渠道,難以獲得較高收益,眾多投資者企盼更多收益好、門檻低的低風險產品出現。因此,隨著信息通訊技術及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各類基于互聯網進行的金融服務活動逐漸興起,例如P2P網絡小貸平臺的興起,余額寶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人們發現互聯網金融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互聯網金融實現了普惠金融的社會需求,因此得以在國內快速興起,社會需求與技術發展缺一不可,互聯網金融生逢其時,需求創造市場,科技改變生活。
互聯網金融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最終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金融服務業務,與商業銀行間接融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區別較為明顯。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方向可以歸為三類:網絡化小貸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各類金融服務平臺,在金融服務過程中與傳統金融行業形成互補。
2.1 網絡小貸公司填補傳統信貸業務市場空間
網絡小貸公司與傳統信貸業務都是金融媒介,網絡小貸公司開展了大量小額貸款業務,與其說是打破傳統金融制度的束縛,不如說網絡小貸公司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更專注于解決小微企業、社會弱勢群體融資的問題,填補了傳統信貸業務對小微企業信貸市場的空白。傳統金融機構占據了國內絕大多數優質企業客戶資源,基于自身體制以及對風險和信用判斷的方式,注定很難真正實現為大多數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有調研指出,雖然近年來政府一直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但小微企業真正可以獲得資金的僅占申請總數的1/4。因此,網絡小貸公司為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條件,在彌補傳統信貸業務不足的同時,切實拓寬了民間投資領域,是實實在在普惠金融的體現。
2.2 第三方支付公司有效提高傳統金融支付手段的支付效率
第三方支付公司產生前,支付清算客戶都是通過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進行聯系,中央銀行通過軋差進行清算,支付清算的效率較低。第三方支付公司出現后,通過其在多數商業銀行開立的中間賬戶,代替客戶與商業銀行的聯系,成為客戶與商業銀行之間的支付清算對手方,實現了大量小額交易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軋差清算,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類似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功能,大大提高了支付清算的效率,體現出了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對大量小額交易中的優勢,降低了中央銀行清算系統工作量,充分體現了普惠價值。
2.3 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滿足大眾理財需求
提到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人們熟悉的便是阿里巴巴集團。從淘寶到支付寶、阿里小貸、淘寶理財、手機支付、余額寶、招財寶的相繼推出,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數據支持,基于大量的客戶流量和交易數據建立信用體系,把數據分析、預測做到位,產品和服務才能順暢進展下去。大數據的核心在于為客戶挖掘數據中蘊藏的價值,例如余額寶產品,既滿足了客戶閑散資金的投資收益要求又保證了投資資金的高流動性,彌補傳統金融服務之前的市場空白,促使更多金融機構重視活期存款客戶的重要性,近期已有多家銀行推出類似業務,余額寶類產品的出現,切實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其普惠價值不言而喻。
2014年將是互聯網金融爆發式增長的一年,從上述互聯網金融成功的例子中不難看出,與其說互聯網金融將對傳統金融行業帶來極大沖擊,不如說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更應定位于填補傳統金融行業服務的空缺,構建中國特色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實現其真正的普惠價值。
近期有關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各種聲音頻繁出現,國務院也表示近期要出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政策文件,未來P2P業務、類基金交易平臺、支付結算都會有相應的監管機構來進行監管。但是P2P、類基金交易平臺這樣的業務都屬于金融信息服務中介,很難以業務牌照限制該行業業務門檻,因此,一方面政府應鼓勵支持該類業務的發展,另外一方面,難免會有各類魚龍混雜的公司進入,出現違規現象擾亂市場,據統計,2013年倒閉的P2P公司超過80家,2014年初又有一批公司關門,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風險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隨著監管部門對行業監管工作的重視,分類監管的思路已經越來越清晰,由央行牽頭,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在內的多個部委正在加緊制定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辦法。央行條法司還召集了涉足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進行座談,聽取意見,未來監管辦法將明確監管職責分工,初步確定銀監會負責監管P2P行業,眾籌模式、類基金業務由證監會監管,央行則負責第三方支付的監管。無獨有偶,保監會在《關于規范人身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也明確提出“咨詢和銷售人員取得中國保監會頒發的銷售人員從業資格證書”,意味著客服也需要相應的資質才可以進行銷售,保監會對加強互聯網銷售的監管意圖明確。與此同時,銀監會明確P2P平臺“四個不能”,為其畫出業務發展的紅線,即“不能直接經手資金、不能擔保、不能建立資金池、不能非法集資”,把此類業務機構模式明確定性為民間借貸的互聯網信息和中介平臺,并不實際參與交易的角色。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是有法可依的,對于網絡化的非法集資活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有明確界定,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的行為,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除刑法另有規定的以外,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
(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
(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大量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涌現,與所有新型行業一樣,準入門檻缺乏、行業標準不統一、行業監管滯后的問題必然造成行業的野蠻生長,各類機構資質良莠不齊,隨著監管部門對行業監管理解的深入,未來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逐漸明朗,監管底線、行業規范也越來越清晰。
隨著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興起,普惠金融將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其一方面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的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了民眾投資渠道少的現狀,一舉兩得。百姓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務固然是好事,不過由于缺乏金融投資知識,投資者如果不能識別資產風險,往往容易被表面的高收益所蒙蔽,忽視了該投資資金的投向與真正的用途,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投資者要加強學習,投資高收益產品前一定要做好風險識別的功課。
首先,要了解要參與產品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實力,注冊資本、風控手段、經營年限、主營業務、平臺業務總量等平臺情況。對于平臺的了解是投資產品的第一步,如果平臺資質差,即使其設計的產品再合理合規,也不能保證其平臺公信力,因為公信力還是考量投資產品參與平臺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要深入了解參與產品的產品模式、交易結構、資產質量、還款來源、擔保措施、資金使用方向等內容,若產品不能按期兌付投資本金和收益時,產品后續如何處理等問題也要提前知曉。選擇了一個可信的平臺,再了解這些產品要素后,投資者就可以根據自身風險偏好,進一步選擇心儀的投資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