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文學(武漢經濟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武漢)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 胡文學(武漢經濟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武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從武漢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礎數據上看,截至2013年底,納入國資委統計范圍的國有控股企業730戶,總資產4863億元,凈資產1406億元,其中有457戶實現股權多元化,股權多元化率62.6%,市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7戶,國有證券化率25%;除三家在一級母公司層面股權多元化外,其余改革均是在二級子公司層面進行的。如果能夠在除國有獨資股權營運公司外的一級母公司成功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無疑對武漢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具體過程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國企不愿、或不敢改制,一些民企擔心無話語權的顧慮。如何破解各方疑慮,提高認識,發揮各方積極性,又如何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二是如何鼓勵、規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如何應對改革可能帶來的操作失誤以及如何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我們知道,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又是一件創新、試驗工作,我們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機制。

三是如何科學選擇、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優勢在于,可推進不同所有制企業以資本為紐帶的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率。同時,通過推進低效資產的盤活整理,國有資本也能實現調整布局,在行業分布上進一步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移。引進的戰略投資者是否合適,關系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敗,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根本走向。
綜合以上問題,建議如下:
首先,進一步解放思想。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政府,這需要有決心、勇氣和智慧。要把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在解放生產力、提升武漢產業競爭力高度,要舍得“簡政放權”。如沒有城管委、建委等政府部門的配合,公共資源的市場化改革任務不可能完成;國資管理部門不從管法人資產、管人甚至管薪水的具體事務中脫出,就會影響企業的活力。要突破凡事“國有控股”的思維定式,改革要有助于培育和發揮企業家精神。要盤活上市公司資源,利用好資本市場,把上市作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一種重要形式。改組1~2家國有獨資資本運營公司為專門從事投資和股權運營的機構;結合“地方政府債”發行試點和公共產品市場化改革,分類改造功能性和公共服務性國企,采取項目合作、給予特許經營權等方式吸引戰略投資人,改獨資為國有控股;競爭型企業 “保優汰劣”,優秀行業以優秀企業為主整合改制;國有資本要積極參股或組建基金來引導、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及“產業鏈、價值鏈”優秀關聯企業,以增強我市產業競爭力。要分步實施員工持股制度。對國有企業,要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是資本、機制、效率,還有市場活力、創新、創造,關系企業和員工的未來。改革要全面推動,重點突破。同時,對非公資本,以“強宣傳推介、妥利益安排、案例示范”解慮。既要充分說明發展混合所有制對民企的好處,如“混改”對民企在規范管理上的反向提升作用、新的市場準入機會等,又要充分考慮民企的利益,做好一定的制度安排,在股權比例、管理權限上給予民企應有的權力。以成功的案例、著名民企的帶頭參與來改變、影響一大批人。
其次,建立動態評估及“容錯”、“糾錯”機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混合所有制改革,應保持開放性,接受一切有能力、有責任、信譽好的社會資本,把握程序、公開公正原則,依法依規進行。資產評估不能片面根據凈資產或現時利潤,而應當考慮企業的潛在價值。改革的公示時間,可分階段2~3次公示或突破20個工作日的限制。對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結果進行動態跟進和多方評估。在“依法決策、實施”、“勤勉盡責、未牟取私利”的原則下,如果改革未達預期,應當包容相關單位和個人。一旦動態評估發現改革問題,就應該立即啟動“糾錯”機制,以便及早糾正錯誤,如提議召開股東會、董事會,啟動二次股權轉讓,加大國有資本持股比例等。國資委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企業的監督上,要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發揮非公資本、監事會對董事會、經營團隊的監督作用,制訂對國有派出董、監、高的審計、考評、獎懲及責任追究措施,防止所有者“越位”與“缺位”。考慮增加外派董事比例,監事長由組織部、國資委或其認可的外部人事擔任。國有獨資、控股公司逐步實施財務公開、重大事項公開。
最后,完善戰略投資人選擇的操作策略。一是要有系統的引資方案。在推介文件上,應有包括企業基本情況、企業的經營管理思路和發展機會、優劣勢、企業潛力及前景、引進投資人的相關安排、引進后的財務效果分析、投資人回報、政府態度的詳細介紹,廣泛推介,并安排高層專業人員進行接洽。二是重視對投資人的考察。引入既要有針對性,又有掌控性。要事前充分考察,不應只考慮“價高者得”,應綜合分析,“優者得”。雙方利益,包括持股比例、公司治理等都經充分醞釀、協商和合適安排。三是在戰略投資人引進的優先方向上,針對企業實際,有的放矢。如在優勢產業中,可優先引入金融資本,如保險、銀行、基金等,可避免同業競爭與治理分歧問題;在相對落后的產業中,優先引入產業資本,以引導本地相關產業發展。四是利益安排要以制度合約作“硬約束”。包括公司章程、股權比例、公司治理、公司目標、收益分配、同業競爭、監管考核等的制度設計和約定,既要系統全面細致,又要有把握要點,如同業競爭安排上的地域、業務品類上的禁止條款;在涉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戰略產業上的參股投資,要引入“金股”權力,對特定事項有一票否決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