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舌尖上的安全”堪為永恒的話題,而其源頭與基礎則在于農業領域。近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確保小麥、水稻兩大口糧“絕對安全”,同時會議對包括糧食在內的農產品質量,以及農村、農業生態保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但近年來通過自由貿易走進國門的農產品規模卻增勢明顯,這與發達國家機械化大生產成本相對低廉、價格優勢明顯關系密切。而據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預估,未來一年我國小麥、玉米、稻谷等農作物的進口量還將持續增長。不可否認,自由貿易可以激勵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輸出國進行專業化生產,讓交易雙方從中獲益。但具化到農產品這一特殊領域,則需對進口依賴設定一個安全防線,否則下游加工產食品將難免深受國際農作物價格波動的影響。以“蝴蝶效應”的邏輯看,如若海外農場的一只蝴蝶隨意扇動翅膀都有可能波及到國內民眾日常開支水平,那么又如何保障國民經濟的穩定呢?對此,中央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戰略要求,為我國糧食安全指明了道路。
事實上,我國農業產出效率普遍較低是產生進口依賴癥的重要原因。曾有進城務工人員向媒體坦言,即便在大城市的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個月也可收入千元以上,但回鄉務農一畝小麥的收入卻僅有100多元。而且,新生代農民工的土地依附情結早已淡漠,在越來越多農民由“產糧人”向“用糧人”轉換的過程中,我國糧食供求局面也悄然發生著質變。扭轉我國農業這一演進趨勢的關鍵就在于,以機械化生產取代低效率的人畜耕種模式,抵補日漸萎縮的農業產出。值得一提的是,與國內農民被貼上“低收入群體”的標簽不同,在歐美國家當農場主可能是一份令人艷羨的職業。一個農場土地規模可達幾十萬畝、上百萬畝,農場主往往接受過高等教育、熟識大型農機應用、擅長利用期貨等金融工具規避風險,在政府提供銷售、加工、信貸融資等扶持環境下,產出收益率頗有保障。需要提及的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改革中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深入,傳統小農戶生產模式將會被打破,大量耕種土地將會“化零為整”,為規模化現代農業鋪墊道路。但農戶專業素質提高、新農業中介服務完善、農業金融產品孵化等軟實力均需要一定時間予以培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多部門聯手發力,難以一蹴而就。
除了產出規模的保障之外,農業安全還涉及到綠色生產環節。在急功近利的心態下,一些農戶不惜通過劇毒農藥“神農丹”浸染生姜、以膨大劑浸泡獼猴桃幼果等不法方式增加產量,以污染水源等為代價擴張農業養殖規模,以至于國內食品安全長期難以獲得公眾認可,并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短板”,一些網友難免感慨“我們如何才能練就百毒不侵之身”?顯然,相關部門有責任盡快吹散籠罩在農業食品頭上的霧霾,安撫“談食色變”的恐慌心態。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確保食品安全,彰顯了決策部門整治痼疾的決心。其實,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癥結不在于無法可依,而在于執法不嚴。從生產加工、運輸流通、再到餐飲消費,涉及國務院食安委、農業、衛生、質檢、工商、藥監等14個監管部門。長期實踐表明,分段管理模式難免產生標準不一、步調不一、監管空隙頻現、責任不清等矛盾。未來只有通過大部制改革才可能彌合各自為政、監管效率低下的矛盾,滿足食品管理對專業性、精細化的要求。當然,部門并購整合并非易事,具體裁撤與職能分工千頭萬緒,織就從農場到餐桌的系統安全保障網尚需時日。
夯實農業安全體系任重道遠。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已為今后農業發展定調,后續落實績效仍需拭目以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