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1月8日文章,原題:“雪龍”號營救行動彰顯中國極地雄心 一艘中國科考船在營救被困俄羅斯船只上的52人后逃離南極浮冰。此事彰顯中國在地球兩端日益增強的雄心。 在北極,中國的戰略目標包括打通一條“東北航道”。北京希望借此大大縮短通向其最大出口目的地歐洲的航程。在南極,北京先后30次遠征,建立3個科考基地。 專家們說,就像太空競賽一樣,中國的極地探索著眼于長遠。預計領土和自然資源的利益要在幾十年、甚至半個世紀以后才出現。“眼下,真正有待開發的南極資源,只有南大洋的海洋水產資源”,澳大利亞國際法專家羅斯維爾說。《南極條約》規定,至少2048年后才能開采南極資源。“有人認為,中國對南極不斷投入,如果環境改變的話,中國就可居于有利地位”,羅斯維爾說。 相關條約簽署于1959年,中國直至1983年才加入,但30年來進步神速。上周,“雪龍”號進行為期155天的科考,營救了受困的俄羅斯船。正如中國國有媒體《環球時報》所說,這證明了“中國的國家進步”。“雪龍”號后來也陷入困境,但于周二擺脫浮冰。 目前,中國在新造一艘更強大的破冰船,預計2015年建成。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布雷迪教授稱,北京每年投入5500萬美元用于南極科研和探索。而10年前是2000萬美元。不過,這遠遠比不上華盛頓每年大約3億美元的南極項目,中國在南極的存在仍落后于其他國家。阿根廷在南極有13個站、俄羅斯12個、美國6個。有的中國基地建在澳大利亞主張的領地上,澳主張占有南極洲的42%。 在地球另一端,中國5次遠征北極。去年5月,中國取得北極理事會觀察員資格,從而獲得對北極地區未來的發言權。隨著北極海冰逐漸消融,中國將受益于從亞洲以北通往冰島與歐洲的航路。羅斯維爾說:“中國對冰島的興趣可以說是戰略性的。”羅斯維爾補充說,“雪龍”號的營救行動將使中國“在‘南極社區獲得極大聲望”,“在我看來,這一切表明,中國正在南極事務中站穩腳跟并收獲很高的信譽”。▲(作者費利西亞·索梅茲,汪析譯)
環球時報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