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隴,西行十里,為告成鎮,古告成縣地。測景臺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里,為岳廟。入東華門時,日已下舂(下落),余心艷盧巖,即從廟東北循山行。越陂陀數重,十里,轉而入山,得盧巖寺。寺外數武,即有流鏗然下墜石峽中。兩旁峽色,氤氳成霞。溯流造寺后,峽底矗崖,環如半規(半圓),上覆下削。飛泉墮空而下,舞綃曳練,霏微散滿一谷,可當武彝之水簾。蓋此中以得水為奇,而水復得石,石復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飛行,則比武彝為尤勝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點餉。急返岳廟,已昏黑。
二十一日 晨,謁岳帝。出殿,東向太室絕頂。按嵩當天地之中,祀秩為五岳首,故稱嵩高。與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兩室相望如雙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厲稱尊,儼若負扆(背靠屏風)。自翠微以上,連崖橫亙,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覺巖巖。崇封始自上古,漢武以嵩呼之異,特加祀邑。宋時逼近京畿,典禮大備。至今絕頂猶傳鐵梁橋、避暑寨之名。當盛之時,固可想見矣。
【大意】
登上土岡,西行十里,是告成鎮,即古代告成縣所在地。測景臺在鎮北。往西北走二十五里,到中岳廟。進入東華門時,太陽已經落山了。我心中向往盧巖,就從中岳廟東北沿山行。越過數重山坡,走了十里,轉而進山,到達盧巖寺。寺外幾步遠之處,就有叮咚作響的流水墜入石峽中。峽谷兩邊的山色,霧氣彌漫,蘊為云霞。溯流上到寺后,峽谷底部陡崖矗立,如半圓環繞,上部遮蓋如屋頂,下部直立如刀削。飛流的泉水從空中直瀉而下,仿佛絲綢凌空飄舞,細雨般的水珠灑滿山谷,和武彝山的水簾名勝不相上下。這里原以得水為稀奇,而水又得巖石映襯,巖石能助水而不是阻水,從而使得泉水飛流,于是勝過武彝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點款待我們。我急忙返回中岳廟,天已經昏黑。
二十一日 早晨,祭拜嵩山之神中岳大帝。走出大殿,向東攀登太室山頂峰。據考證,嵩山位于天地正中,祭祀的順序為五岳之首,所以稱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名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遠看猶如雙眉并列,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壯高峻,儼然像背靠屏風的帝王。從翠色彌漫的山腳而上,連綿的山崖橫亙不斷,好似排列的屏風、伸展的旗幟,因此更覺得高峻威嚴。尊崇、祭祀嵩山從遠古就開始了,漢武帝因為嵩山山呼“萬歲”的奇異,特別設置了奉祀岳神的縣城。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祭山的典禮十分完備,至今頂峰上還保留著“鐵梁橋”“避暑寨”的名稱。當時的盛況,完全可以想見。
【題解】
本文選自《徐霞客游記》。徐霞客初次踏上中原大地,便慨嘆“自入大梁,平衍廣漠,古稱‘陸?!保陨叫燮娴淖匀痪坝^、豐富的人文底蘊,令他大感新鮮。他用文字捕捉自然美景,大量設喻,頗為生動,更為難得的是他對自然山川的親近,有“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的深意——在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升華與精神愉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