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山東菏澤同菏澤市及各區縣主要負責人座談時,給大家念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說,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這副對聯來自河南南陽內鄉縣的內鄉縣衙。清康熙十九年(1680),內鄉縣知縣高以永上任之初憂心忡忡,自感責任重大,夜不能寐,于是秉燭研墨,寫下了這副對聯,并懸掛于縣衙內的三省堂。
這幅對聯揭示了官與民、榮與辱、得與失的辯證關系,特別是“官”與“百姓”的關系。
一方面,“官”來自“百姓”,“官”也是“百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領導干部也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員,領導干部應當正確看待“官位”。另一方面,“官”不同于“百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領導干部雖然是人民群眾的一員,卻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群眾,應當在政治覺悟、思想水平、道德修養、精神境界等方面有著更高的標準和追求。否則,碌碌無為,尸位素餐,就失去了為“官”的意義。
其實,內鄉縣衙的主要建筑物門前都有一副楹聯。比較經典的還包括: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不求當官稱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
“忙里有余閑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蔬食琴書。”
這些對聯用樸素的道理詮釋了為官為人之道,涵義深遠,發人深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