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十大群像·互聯網
在歷史面前,10年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瞬間,但對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來說,10年卻足以發生滄海桑田的巨變。10年前,在絕大多數財經媒體中,可能還找不出所謂的“互聯網記者”,因為互聯網還算不得一個能夠登上“中國經濟舞臺中央”的行業,更多的是被視作年輕人的“小玩鬧”罷了;但10年后的今天,互聯網經濟“十年百倍”的增幅幾乎令所有行業難以望其項背。
或許互聯網的發展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得出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不靠近互聯網,你或許將錯過中國經濟最精彩的未來。
互聯網注定是一個充滿奇跡和傳奇的地方,在這里,最具話語權的不再是資本,而是擁有智慧與創新力的頭腦;在這里,《中國經濟周刊》持續耕耘,收獲了無數精彩報道和讀者好評。
2004年寒冬過去 狂歡開始
2004年對于中國互聯網來說是寒冬過后的又一個春天。在2004年之前,三大門戶(新浪、搜狐和網易)幾乎是中國互聯網的代名詞,但盛大、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的先后崛起,不僅結束了中國互聯網的門戶時代,也將中國互聯網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競爭格局。
狂歡從2004年年初便已開始,中國互聯網公司開始了自2000年以來的第二輪境外上市熱潮。2004年3月5日,手機服務供應商掌上靈通在納斯達克公開上市,成為首家完成上市的中國專業SP;3月10日,TOM 在線同時在納斯達克和香港聯交所掛牌;5月13日,盛大登陸納斯達克,融資額超過1.5億美元……
2004年注定是要屬于陳天橋的,因為盛大在上市不久后便市值超越了三大門戶,成為納斯達克市值最高的中國網絡概念股,年僅31歲的陳天橋也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中國首富,刷新了丁磊32歲榮任首富的驚人紀錄。2004年2月,有“打工皇帝”之稱的“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唐駿離開工作了10年的微軟,帶著“微軟終身榮譽總裁”的頭銜跳槽盛大,從世界IT巨頭到當時尚不知名的本土網游公司,唐駿此舉引得眾人嘩然一片。
唐駿之后的“盛大之旅”確實如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所言的那樣“充滿了激情與挑戰”,他和盛大一起經歷了上市的輝煌,也嘗到了低谷的寂寞,更體會到了轉型的陣痛。2007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曾經深入盛大上海大本營,獨家采訪了時任總裁唐駿和盛大四位核心高管,當時盛大剛剛從單季巨虧5億的泥淖中走出。
謀劃收購新浪、網游免費戰略、盛大盒子計劃、大舉并購……盛大發展的種種“劇情”還真是足夠跌宕。2008年,唐駿離開盛大,以10億元天價加盟新華都,在再次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時,他只用了兩個字作為自己盛大四年的總結:感慨。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三位日后的大人物漸漸走到了舞臺中央,那就是馬云、馬化騰和李彥宏,他們也是今天中國互聯網BAT格局的三大掌門。
2004年之前,馬云還需要經常向媒體解釋電子商務是否靠譜這個基本問題,但中國那次“國之大不幸”的非典卻給了電子商務一個絕無僅有的發展契機,日后成為“現象級”互聯網平臺的淘寶網開始起步。2013年11月11日一天,淘寶網交易額高達350.19億元!數億網民幾乎“不淘不成活”,“不淘寶不舒服斯基”。
2004年也是另一位電子商務大佬夢想的起點,1月1日,京東多媒體網(京東商城前身)宣告上線。當時京東90%以上的利潤來自連鎖店,網上業務幾乎不賺錢,但劉強東卻做出了一個瘋狂的決定:關閉所有店面,將線下的經營搬到線上。如今,京東商城規模僅次于阿里巴巴,馬云與劉強東共同把中國的電子商務帶到了一個令人目眩的高度。
2004年6月,騰訊終于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QQ從誕生開始就是最受網友歡迎的互聯網通訊工具,但是馬化騰著實用了好長時間才想好如何變現。不過,此時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想到,偏安深圳的馬化騰會在日后構建起今天的企鵝帝國。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階段性高潮是百度的上市。因為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批創業者的王志東、張朝陽和丁磊,最大夢想就是打造一個10億美元互聯網公司。當陳天橋將這個夢想指標提升到了50億美元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他瘋了”。
但是,2005年8月5日,36歲的李彥宏帶著5歲的百度敲響了納斯達克的大鐘,之前對二十幾美元的估價就已經非常滿意。他沒有想到,上市首日,百度股價收于122.54美元,市值39.58億美元,之后不久,百度市值便突破了50億美元。
十年百倍 終成高富帥
盡管我們今天可以輕松平靜地描述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傳奇,但期間跌跌宕宕、坎坎坷坷、浮浮沉沉又豈止片語能盡。
互聯網的第一道坎兒便是兇悍的“洋老師們”。中國互聯網起步較晚,而美國則是全球互聯網發展的先鋒之地,于是幾乎每個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會有至少一個“美國老師”,當然,也是對手,正如eBay之于阿里巴巴、Google之于百度、MSN之于騰訊……
2004年4月14日,eBay總裁梅格·惠特曼來到中國,eBay以“易趣”品牌進入中國市場。3年后,在淘寶的犀利攻勢下,曾經占據中國C2C 90%以上市場份額的易趣節節敗退,最終退出中國。盡管Google最終決定退出中國市場并不僅僅是商業上的選擇,但至少在與“更懂中文搜索”也更懂中國市場的百度較量中,它并未取得優勢。
2006年開始,互聯網精英們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國經濟周刊》的版面上,最奪人眼球當數兩點:傳奇的創業故事、財富神話和各種劇情緊張的“江湖大戰”,3Q大戰、3B大戰、電商大戰……
2007年,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來到中國,宣布3年前收購的卓越網正式更名為“卓越亞馬遜”。這一年,從卓越離開兩年的陳年創立了凡客誠品。兩年后,凡客已經從一套150平米的商住兩用房、15名工作人員,發展到四層寫字樓、800多名員工;從幾百萬的注冊資金、日銷量15件,到6億元的年銷售額、日銷量超過4萬件……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陳年連說自己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endprint
2006年8月,賣得3721之后已經做了幾年天使投資人的周鴻祎投資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出任奇虎360董事長。此后他通過免費的商業模式,產品與技術的創新,顛覆了傳統互聯網安全概念,改變了市場格局,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安全服務提供商。性格火暴的周鴻祎堪稱互聯網“戰神”,幾乎與所有的互聯網大佬對打過。今天的360已經成為中國五大巨頭之一,中國互聯網界有人用“TABLE”形容幾大巨頭:T是騰訊,A是阿里巴巴,B是百度,L是雷軍系,E是周鴻祎系。
但是,最高富帥的非騰訊莫屬。2013年9月16日,騰訊控股(00700.HK)尾盤發力,一舉創下422.4港元的歷史新高,騰訊的總市值達到了7850.19億港元,約合1012.39億美元,這也使得騰訊成為首家市值超千億美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上市10年間,騰訊的股價飆升了將近100倍。即使你在一年前開始買入騰訊的股票,也可以獲得超過100%的收益率。
而阿里巴巴集團的再次上市,也獲得了估值千億美金的預期。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2000億美金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可能并非天方夜譚。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的相關統計,2012年包括互聯網接入和互聯網信息服務在內的產業規模高達4500億元,10年間,互聯網產業規模增長了超過百倍,而且整個行業還在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
移動·云·大數據
2009年,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發放了三張3G牌照,那一年也因此成為中國的“3G元年”,中國的移動互聯網也從此開始真正起步。但我們必須承認,盡管我們當時撰寫了許多大膽憧憬的文章,但是3G會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給中國帶來如此巨大的變革,可能是大多數人所未曾想到的。
互聯網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甚至是本質性的。我們所說的互聯網已經淪為“傳統”,人們用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大批的用戶正在從傳統的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遷徙。風向變換,互聯網公司就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
2009年開始,第一款殺手級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微博”異軍突起,借由微博,本來不再時髦的老牌門戶新浪重新回到互聯網舞臺的中心。根據CNNIC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截至2013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達到3.31億。對中國最有影響的10家網站統計,僅微博每天發布和轉發的信息就超過2億條。
2011年,“彪悍的微信”橫空出世,目前它的用戶正在向5億攀升,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我們這些互聯網從業人員都感受到2013年是變化很大的一年,整個互聯網的服務似乎完全顛了個兒。以前大部分在PC上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現在通過手機接入的已超過50%,甚至70%。過去我們常說,移動互聯網浪潮要來了,現在不但真的來了,而且已經是壓倒性地來了。”馬化騰說。
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也推動了云計算的快速商業化,傳統的硬件廠商也隨之迅速地互聯網化,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也成為了互聯網熱詞。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多次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談到的都是云計算,而2013年他干脆直言:微軟已經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了。
同樣受益于云計算的還有傳統的IT廠商曙光,“隨著基于高性能計算機的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的普及,我們可以肯定高性能計算機將會成為未來一個重要的生產工具。”曙光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歷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說,他幾乎可以觸摸到巨大的市場需求。
互聯網很忙 而且會更忙
互聯網在展現自身傳奇的同時,正在瘋狂改寫著很多行業歷史。
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移動應用,預計到2013年年底用戶數將突破5億。微信海外版用戶也已經超過1億,18個語言版本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網友在智利都能搖出大把的好友……
阿里巴巴在2013年“雙十一”這一天,成交金額超過350億元人民幣;“余額寶”開賣基金不足5個月,便打造出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只基金,用戶超過1600萬,累計申購超過1300億;支付寶錢包App目前的用戶已經接近1億,單季交易規模超過2000億元……現金正在消失,如果銀行卡也消失了,那該怎么辦?
由于以樂視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開始“不務正業”地做起了電視,市場上主流尺寸的電視機價格幾乎被攔腰斬斷,這讓眾多中國的家電廠商坐立不安,實際上在與日韓巨頭的廝殺中他們都未曾如此焦慮過:如果以后真的是電視機“白送”,靠內容和服務盈利,那我們豈不是淪為打工仔?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甚至拋出了“電視已死”的預測。
2012年,中國網絡游戲市場收入規模已經超過600億元人民幣,而今年有望達到800億元。文化產業被扶植和被重視了如此多年,但產值最高、出口最大、真正承擔起文化輸出使命的卻是以完美世界、盛大為代表的網游產業,很多老外在網游中愛上了中國的武俠、西游、三國……
“未來可能不會再有什么互聯網行業,因為所有行業都在互聯網化,互聯網會成為所有行業的基礎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周鴻祎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說。當互聯網開始撼動所有行業的時候,各個行業的商業形態、組織結構、客戶關系和存在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互聯網已經開始觸及到很多行業的立足之本,比如零售、通信、金融、傳媒、影視出版……因此,我們需要基于互聯網對所有行業進行重新想象。
盡管在2013年,馬云和史玉柱都號稱退休了;張朝陽閉關兩年后,又“重回地球”,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要讓搜狐“再次騰飛”;劉強東瘦身成功要帶領京東揚帆起航了;古永鏘和龔宇這兩位網絡視頻產業大佬都押寶在2014年等到視頻盈利的那一天……《中國經濟周刊》關于互聯網的報道還有太多的“待續未完”。
在《中國經濟周刊》創刊十周年之際,謹代表京東集團祝雜志越辦越好,與時代俱進!
——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 劉強東
祝賀《中國經濟周刊》創刊十周年,360愿與《中國經濟周刊》一起成長。
——360公司董事長兼CEO 周鴻祎
記者手記
互聯網盛產“商業偶像”
孫冰
吳鷹、汪延、王志東、丁磊、陳彤、張朝陽、田溯寧、馬云、馬化騰、陳天橋、丁健、邵亦波、張樹新……這是2004年某次互聯網論壇的嘉賓名單,今天看來萬分奢華,但也讓人不免唏噓:物是人非,有幾位還留在舞臺中央?
2004年,采訪馬云、馬化騰和李彥宏還并不是太難的事情,可現在已經是“太奢侈”的愿望了。但是,沒有人會知道,今天在簡陋會議室中與記者暢想未來的年輕人,會不會是未來的馬云、馬化騰和李彥宏呢?
互聯網恐怕是誕生最多“偶像”的商業領域了,網絡精英們往往讓人難以想象的年輕、個性十足;他們的財富透明無需扭捏作態,可以大膽顯露財富而不被人仇視;他們出場時同樣會收獲粉絲的尖叫和掌聲;他們HOLD住時尚雜志的封面,還會時不時會給年輕人灌點“心靈雞湯”……
記錄他們的故事確實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特別感恩記者這個職業,讓我能在別人的故事里去觀察、去感受、去記錄、去表達,他們或偉大或平凡,或得意或失意,或歡喜或悲傷……我不知道我筆下的文字能呈現出個中精彩的幾分,但我享受這個過程,也慶幸自己經過了“七年之癢”依然保持著最初的熱情。
常常會覺得每個采訪對象都會在自己的身上留下印記,我見過他們于意氣風發之時自省,也見過他們在艱難之處嬉笑面對,旁觀他們的人生讓我感嘆世事的無常,也感念堅持的重要,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慶幸曾經的堅持,幾乎所有的失敗者都怨念當初的放棄,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