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 王喜國
論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的傳統文化依托
●于海洋 王喜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這句話,蘊涵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現代性社會中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依托。這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傳統文化是軍人精神家園的基因和血脈
傳統文化是植根于軍人精神意識的社會遺傳基因。軍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是在歷史傳統和民族文化等因素交互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每個軍人的言行舉止乃至軍人群體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精神心理都深深地打上了傳統文化的烙印,傳統文化融入了每個軍人的血液之中。
傳統文化是維系軍人情感認同的“社會血緣”。不管是在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還是在民族精神家園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共同的血緣、地域條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自然基礎。但是,如果單純以血緣、地緣聯系為紐帶的群體,很容易受到外來影響的沖擊,超過了三代血親也只成了“旁系”,只有在文化的“社會血緣”上實現了高度認同,才能顯示巨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過程中,諸多少數民族紛紛被漢族文化所同化,就是由于文化中斷而造成的結果。反之,有了傳統文化的強力維系,即使猶太民族流落世界各地兩千年,也無法摧毀他們的精神家園,并最終重新建國。傳統文化之于軍人精神家園建設,其最重要的意義也在于此。
(二)傳統文化是軍人精神家園的載體和平臺
傳統文化能夠提高軍人的自身修養和追求境界。軍人的精神境界的高度、精神追求的深度,與軍人自身的文化修養直接相關。而傳統文化能為人的發展提供最豐富、最深厚的精神給養,這是其他文化不可比的。比如我國古代軍事文化中,要求將帥“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要有以身許國、馬革裹尸的精神,要有仁愛寬厚、嚴于律己的情操等等,這些關于將帥素質修養的內容,成為千百年來為將者的座右銘,激勵催生出一代代卓越的將帥。
傳統文化能夠提供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的營養和資源。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它先于現代而存在,構成了民族文化精神之樹的主干,其他的新生的“枝與葉”,都是在吸收了傳統文化的養料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如果傳統文化的地位和精神弱化,不僅會導致民族精神貧弱,而且整個民族也可能會無聲地消失。軍人精神家園建設,必須保證傳統文化始終處于社會中的主流文化地位,因為只有傳統文化才能承載得起民族的精神。
(三)傳統文化是軍人精神家園的理念和靈魂
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發展的核心理念。在社會正常、健康發展的情況下,傳統是指導人們思想行動的無聲準則和心中律令,支撐起“為天下立心”的偉大工程。尤其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獻,更是文明的結晶、傳統的核心。大凡一個民族能在歲月的風霜淘洗中屹立不倒,必自有一股堅韌不拔的文化撐拄其間,即傳統文化;此文化融于該民族的語言文字、道德學術、政教風俗,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最精最要的內核即是該民族的經典。
傳統文化構成了精神家園的靈魂。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作為軍人的一種復雜而穩定的精神整體,作為軍人生命活動發展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尺度及能力的總和,其核心部分就是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其核心的功能就在于為軍人提供價值理念和精神支撐。它既延續著一個群體內的優良傳統,又內在地規定著軍人集體的思維、行為方式,并有社會遺傳的特征,它規定著軍人的精神意識、思維觀念、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和集體心理。
傳統文化主導民族精神和軍人精神。傳統文化形成了民族的性格,幾乎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的所有方面,如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軍人核心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我軍宗旨,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崇高道德品質等,其實都又歸屬于軍事文化的范疇,它們構成了軍人的精神動力和行為選擇的內在依據。可以說軍人的文化力、精神力的所有構成因素都將在這里融合,從而構成軍人的一生活動的支點和總和,而精神家園正是軍人的文化個性和文化風格的成果展現。
(一)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提供合理內核
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是經過世代傳承、選擇、內化、提升而形成的,它內在地充滿了愛國奉獻、忘我利他、不怕犧牲、自尊知恥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意識。它既然穿越了時空的考驗,就蘊含著軍人普遍接受的理念和意義,不僅體現著軍人的價值選擇和倫理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國魂、是軍魂、是民族之魂。同時,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鏡鑒反觀傳統文化,科學辨別,剝離其中腐朽消極的因素,如“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思想、“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求穩怕變的守舊思想、貶斥個體利益的偏見思想等,在借鑒和揚棄中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輸入厚重的思想資源,提高軍隊建設的軟實力。
(二)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性轉換,使軍人精神家園建設體現時代價值
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必須以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軍人核心價值觀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方向引領,主要是在黨的領導下使傳統文化轉換體現時代性、把握先進性。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方法引領。軍人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軍隊中的集中體現,所以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樣就能更全面地認識、系統地把握、辯證地分析傳統文化。既實現傳統文化的順利轉換,使傳統文化突破固有體制和話語體系的屏障,又通過合適的手段如網絡平臺找到官兵樂于接受的文化形式,使傳統文化更有親和力,使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更貼近軍人生活。軍人核心價值觀還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轉換提供內容的引領。有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我們就能更好地認識、鑒別、批判和吸收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更好地實現與當代社會價值成功對接,與時代精神需求同步前進,使軍人精神家園建設獲得了經過“過濾”的、健康向上的、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三)對傳統文化進行全球化交流,為軍人精神家園建設拓寬發展空間
傳統文化要善于兼容外來文化,才能提高軍人精神家園的生存力。我們建設軍人精神家園,如果不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種健康有益因素,而實行文化上的閉關自守,就不能使精神家園成熟和完善起來。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輝煌燦爛,但遠非完美;西方文化中奇葩綻放,也同樣光彩奪目。中國傳統文化中缺少的民主、理性、法治、個性等精神理念,在西方文化體系中具有豐富的資源和實踐經驗。如美軍在新兵入伍、新學員入校、授銜、各種典禮時,都要舉行莊嚴隆重的儀式。這種形式化的藝術和程序式的行為模式,使官兵獲得對軍人身份的認同和榮譽感,對于傳承軍隊的傳統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做法值得我軍吸取、借鑒和改造,以期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元素。
傳統文化要向外輻射本民族文化,才能提高軍人精神家園的競爭力。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國家利益的拓展,軍隊要完成新的使命任務,單靠國家經濟實力和軍隊硬實力的提高是無法實現的,必須通過文化的“走出去”戰略和輻射力的影響,才能完成黨賦予軍隊的使命任務。交流的過程中,風險與機遇同在,既要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我們的文化和精神經受了檢驗和洗禮。也只有在這種精神文化的碰撞中,才能使我們發現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更發現軍人精神家園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如果怕風險而躲在家里孤芳自賞,那我們就不能發現自身的缺點和弊端,在未來戰爭中則不管是硬實力戰爭還是軟實力碰撞,都可能重演近代落后的悲劇。
(作者單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