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錫林郭勒盟支隊
打造邊疆文化 鍛造邊疆精兵
●武警錫林郭勒盟支隊
武警錫林郭勒盟支隊位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五個中隊毗鄰中蒙邊境。近年來,支隊針對外部環境復雜、官兵思想行為易受沖擊和影響的實際,按照“三個絕對”的要求,精心打造邊疆文化,為中心任務圓滿完成和部隊建設科學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忠心才能可靠。部隊駐地位置和擔負任務特殊,長期處在敏感地域,官兵思想時刻面臨敵特分子的滲透和侵蝕。拉出去斗爭直接、滲進來挑戰嚴峻。一是以文示警鑄牢思想防線。支隊利用宣傳燈箱、石刻雕塑、文化長廊等形式,在營區顯著位置設置警言警句;利用警營電視臺、警營廣播、營區網絡等平臺,播放相關音頻視頻資料;以掛圖解說、專項競賽、知識問答等方法普及法規制度,讓官兵時刻看在眼里、聽在耳邊、說在嘴上、記在心頭。二是以文鑄魂永葆政治本色。支隊結合實際,開展主題鮮明、導向正確的軍事文化活動,用先進文化占領陣地,提高警營文化的吸引力,不斷堅定官兵理想信念。五個邊境中隊與駐地聯合開展的系列“草原文化”活動,既堅定了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又為駐地經濟社會的長治久安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以文育德校正人生航向。支隊積極組織官兵觀看紅色經典影視片和現代軍事題材、戰爭題材的影視片,從銀幕英雄身上汲取英雄主義營養,引導官兵追英雄模范之星,培養血性軍人。以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參觀駐地革命英雄紀念館,使官兵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修正言行、升華思想。
安心方可聚力。實踐證明,只要內部精神文化生活豐富,條件再苦也可拴心留人。一是樂參與讓官兵以苦為甜。開展“超市型”活動,以組建興趣小組為重點,不規定參與人數、不指定參與項目,憑戰士喜好自己做主;開展“菜單式”活動,讓戰士愿意寫作的動筆、愿意說唱的動嘴、愿意拍攝的動手,憑戰士意愿自己選擇;開展“新潮類”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操、警營style、漫畫體警營日記等活動,憑戰士個性自己展示。二是正導向讓官兵以苦為榮。著眼基層部隊分散的實際,以營區文化、視頻文化形式,弘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濃厚“苦中見本色”氛圍;以邊疆風采錄、主題故事會、專場文藝晚會等形式,暢談苦樂事、展現苦樂行,叫響“苦中顯境界”口號;以樹立典型、評比表彰等手段,將扎根邊疆、堅守一線的感人事跡宣揚起來,樹好“苦中鑄忠誠”導向。三是育精兵讓官兵以苦為礪。緊緊圍繞強軍目標,鼓勵官兵把吃苦作為提升素質的“磨刀石”,懸掛戰斗標語、叫響血性口號、培樹敢打敢拼的典型,開展“除嬌氣、礪血性”的文體活動,激發“苦練兵、練精兵”的斗志;把吃苦作為成長進步的“墊腳石”,通過學習戰斗英雄、銘記軍事名言、舉行英模報告會等,讓官兵體會到吃苦是成長的課堂、成熟的營養、成才的階梯;把吃苦作為檢驗部隊戰斗力的“試金石”,結合遂行任務舉行誓師大會、戰地歌會、慶功表彰大會等活動,持續激發“能打仗、打勝仗”的豪情動力。
同心則可共保。部隊位于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只有借資借智借力,才能為完成任務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和輿論支持。一是因地制宜共享文化資源。積極與駐地民族博物館、歷史紀念館、特色文化館建立共建關系,組織官兵參觀學習,借他山之石助力部隊文化建設;每年開展一次“民族文化進警營”、“警營文化進駐地”、文藝小分隊“邊境行”活動,讓警營文化與民族文化融合共振;利用節日之機,組織官兵與駐地群眾聯歡聯誼,密切關系、鞏固團結。二是著眼特色建強文化隊伍。積極邀請地方烏蘭牧騎和駐地職業學院老師擔任教員,依托駐地文藝院校舉辦文體骨干培訓班,提高基層文體骨干能力素質;開展“知少數民族傳統、學少數民族語言、唱少數民族歌曲、跳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活動,在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豐富官兵文化生活。三是齊心協力組織文化活動。組織部隊文藝小分隊聯合地方民族文藝團體開展文化下鄉,唱響警民攜手保邊疆、同心奔小康的和諧旋律;編排軍樂、歌舞、曲藝等揚軍威、促團結的文藝作品,為民族群眾演出,濃厚軍愛民、民擁軍的良好氛圍;結合重大會議召開、重大政策出臺、重大紀念活動等時機,用民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傳播黨的聲音、體現黨的關懷,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