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筍
怎樣組織唱好隊列歌
●柯 筍
唱隊列歌作為一種特殊文化形式,是部隊每天都要開展的經常性的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對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展示風貌、激發戰斗精神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隊列歌詠活動貼近官兵實際,隨機性強,不受環境限制,教育意義直接,一直是基層連隊文化活動的“保留節目”。我軍高度重視發揚這一優良傳統,《軍隊基層建設綱要》明確規定“隊列集會有歌聲”,以此作為促進部隊全面建設的重要措施和抓手。
但是,一年365天,部隊隊列集合上千次,如何讓官兵把每首歌都“唱齊、唱響、唱準、唱美”,唱出部隊的士氣、部隊的威風、部隊的精神風貌,卻不是容易做到的。下面,我結合自身多年組織開展隊列歌詠活動的實踐,針對連隊隊列歌唱經常出現的問題,談談如何唱好隊列歌。
隊列歌唱顧名思義就是官兵在隊列行進時的演唱。由于是在行進中演唱,就必須遵循隊列行進與歌曲演唱的特性,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巧,進行必要的訓練,才能使兩者達到和諧統一,收到“齊、響、準、美”的效果。對連隊來說,要唱好隊列歌曲,關鍵是要把握好選歌和起歌這兩個環節。
選歌很重要,選好是唱好的第一步。那么,選擇什么樣的歌曲適合隊列歌唱呢?主要有“三選”:
一是選擇速度、節拍適于隊列行進演唱的歌曲。隊列歌唱主要用在齊步行進中。我軍隊列條令規定,齊步行進的速度為每分鐘116至122步。同樣,每一首歌曲演唱時也有它的速度要求,一般都在歌譜上對速度的要求作有標注。例如,《強軍戰歌》的速度是每分鐘116拍;再如,《當你的秀發拂過我的鋼槍》的速度是每分鐘72拍。選歌時,歌曲的速度要以齊步行進速度為參照,過快或過慢的歌曲都不適合隊列歌唱。
在把握歌曲速度的同時,還要把握歌曲的節拍。節拍雖然多種多樣,但軍歌最常見的節拍還是2拍子、3拍子、4拍子,但只有2拍子或4拍子的歌曲才適合隊列行進時演唱。這是因為2拍子、4拍子的強弱規律都是一強一弱,特點是比較單一、對稱和方整。音樂題材方面的典型體現就是進行曲,恰好與隊列行進“一二一”的節奏同頻共振,這樣隊列行進與歌曲演唱才能達到和諧統一,才能把歌唱起來。
一般來說3拍子的歌曲不適合隊列演唱。這是因為3拍子的強弱規律都是強—弱—弱,特點是比較流暢和靈活。音樂題材方面的典型體現是圓舞曲。我們知道圓舞曲也叫華爾茲,是一種適合旋轉的舞曲,它與隊列行進的直線方塊的形式大相徑庭。因此,例如《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我愛祖國的藍天》等3/4拍的歌曲,都不適合在隊列行進中演唱。
二是選擇內容、情緒適于隊列行進演唱的歌曲。隊列行進是軍人行為、動作、意志的統一,它特定的動作頻率以及共同的群體行為間產生的情緒共振,使官兵處于一定的興奮狀態之中。步伐越是整齊劃一,就越有助于情緒的激發。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隊列行進時,我們常常用呼號來整齊隊伍、調動情緒、激發斗志。伴隨著“一二三四”的呼號,步伐便會更加齊整,精神也會更加昂揚。
從這一規律出發,選歌時就要特別選擇那些內容崇高向上、情緒豪邁昂揚的歌曲,這才能與隊列行進的情緒規律相吻合,更有助于將激昂的情緒向高昂的斗志轉化,鼓舞士氣、凝聚力量,更有助于激發官兵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如果我們選擇的歌曲,內容情緒與隊列行進特定的情緒相矛盾,就達不到隊列演唱的目的,甚至還會影響到隊列行進。
有些歌曲雖然是很優秀的軍營歌曲,節拍、速度適合行進間演唱,但內容情緒不對路,也不要選。例如,《小白楊》《想家的時候》等都是2/4、4/4拍,但這類軍旅抒情歌曲一般來說不適于行進間演唱,因為它淡化的節奏感會干擾行進步伐的堅定統一,而鏗鏘有力的行進步伐又會改變和破壞歌曲所特有的抒情意味。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邁著雄壯有力的步伐行進,突然來一句“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想家的時候”,那真會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我們在注意歌曲速度的同時,還要注意歌曲所表現的內容與情緒。也就是說,不是所有2拍子、4拍子的歌曲都適于隊列行進演唱。
另外,還要注意演唱的內容要與場合時機相吻合。比如,戰士扛著鋼槍迎著朝陽走向打靶場的時候,隊列里唱起了“日落西山紅霞飛”,就更是滑稽可笑的事情了。
三是選擇長度適于隊列行進演唱的歌曲。行進間演唱屬于運動中演唱,耗費氣息大,聲帶容易疲勞,因此不宜長時間地歌唱。從這一生理特點出發,在選歌時,除了要盡量選擇那些短小精悍的歌曲外,對于那些多段體的歌曲,可酌情減少重復。如強軍戰歌中《走!走!走!》這首歌,本身有三段,就可以根據情況只唱一段或兩段,后面接結束句。如果部隊演唱基礎很好,有功底、有實力,也可以選擇一些難度大的歌曲,還可以進行一點藝術處理。
起歌,是唱好隊列歌曲的關鍵所在。起歌,傳遞、影響、制約著演唱時的音高、節奏和情緒,而“音高、節奏、情緒”恰恰是唱好隊列歌的決定因素。
一是把好調的高度。起歌時,把握好調的高度非常重要。起高了,唱不上去,大家唱得特別費勁,還會影響隊列行進;起低了,死氣沉沉,唱不出士氣。要把握好調的高度,可以用定調器,也可采用嗓音定調的方法。即先找到歌曲的最高音,再試試最低音,如果高低音都能夠唱出來,那么就從最低音唱至歌曲的第一個音。以《強軍戰歌》為例,這首歌的最高音是高音“3”,最低音是中音“5”,這首歌曲為了在部隊唱響,作者只選擇了最容易演唱、最能發出本質聲音的音區,只跨了6度,就充分地展現了歌曲的鏗鏘有力和軍人的豪邁之氣。我們在起歌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這一特點,展現我們最嘹亮最美的音區,充分展現歌曲的魅力。此外,要想起歌起得好,還要在平時多留心,對官兵的嗓音高度以及經常演唱的歌曲的音區,盡可能地做到心中有數。
在實踐中起歌往往不能那么規范,還有的指揮員樂理知識不夠,找不到最高音和最低音,但也有技巧可循。2009年我有幸觀摩了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國慶首都閱兵”的海軍學員方隊的隊列演唱表演,水平相當高。他們用中英文兩種語言演唱大連艦艇學院院歌《我們的事業在大海上》,還做了兩部輪唱、聲部變化、強弱對比等藝術處理,尤其是他們起歌別具一格。不是按常規從第一句開始起“在黃海之濱在老虎灘畔”,而是從最后一句起唱,這一句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從“我們的事業在大海上”唱起,爾后喊“一、二”,大家也從這一句接。因為歌曲的最高音就在這一句中,所以只要把每個人的嗓音都在這一句上發揮到極致,這個歌也就唱好了,自然沒有唱不上去的問題了。
二是把準強拍的位置。在起歌時,要注意做到:強拍落在左腳上。這是因為我們在齊步行進時,第一步是左腳先邁出去,而多數的隊列歌曲的第一個音符(也就是第一拍)是強拍。因此演唱隊列歌曲時的重音(也就是強拍)自然落在左腳上。起錯了不會有好的效果,還會把隊列唱亂。例如,《祖國不會忘記我》就是弱拍起唱,這樣就會把隊列行進的節律破壞了,自然不會有好的效果。
三是注重情緒的感染作用。人的情緒具有很強的感染功能,這是一個客觀存在。起歌雖然只是一個短短的瞬間,但它對周圍人在情緒上的暗示與影響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起歌也應有一個完整的過程。我們知道,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起歌也應有頭、有中、有尾。頭——就是起歌之前喊一兩個長短有別的呼號,目的是調整情緒、振奮精神、清爽嗓子、整齊隊伍,為演唱做好鋪墊;中——就是正式起歌,在呼號完后立即起歌,指揮員起歌時要特別注意情緒的飽滿與昂揚,要努力通過富于感染力的歌聲,瞬間激發和喚起戰友們歌唱的激情;尾——就是唱完后,指揮員立即喊呼號,這樣可以進一步推進大家的情緒,延伸演唱的功能,增強演唱的效果。
隊列歌曲演唱是實踐性很強的歌詠形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體會,在經常訓練中提高水平。常用的訓練方法是,在每教唱一首歌曲后,在室內用踏步代替齊步,從呼號開始到呼號結束完整地演唱,直到熟練,這樣就為在室外隊列行進演唱時打下了良好基礎。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