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王 禹
突破政工文獻學習的瓶頸
●李文武 王 禹
在軍隊政治工作發展史上形成的重要文獻,記錄著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輝煌歷程,蘊含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光榮傳統、理論原則與內容方法??梢哉f,政工文獻的學習是政工干部的必修課程,文獻的研究運用是政工干部必須具備的能力素質。但無須諱言,政工文獻學習研究對政工干部來說,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愿學”“學什么”“如何學”與“如何用”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突破政工文獻學習的瓶頸,完善政工干部知識結構,進而提升其理論和思維水平,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在政工文獻的學習上,主要存在著幾種消極傾向:一是“過時論”,認為“文獻是過去的東西,沒有現實價值”;二是“經驗論”,認為“我從沒有讀過軍隊政治工作文獻,工作不也干得挺好?學習文獻沒有用”。三是“事務論”,“現在部隊工作這么多,為什么還要花時間去學文獻?”四是“枯燥論”,“文獻離我們太遙遠,內容太久,語言太陌生,找不到感覺”。其原因在于缺乏“為什么學”的動力源泉,沒有充分認識到政工文獻對自身成長的重大價值。為此,需從認識層面做到“三個理解”:
一是理解政工文獻是“信念之根”。政工干部求發展,需要信念與能力的雙重提升。做政治工作需要堅定信念,一定程度上,信念比能力更重要。信念從哪里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我們從豐富的政工歷史進程中去感悟,從凝聚老一輩革命家集體智慧的經典文獻中去領悟。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黨的文獻,不僅記錄了黨的奮斗歷史,也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蔽墨I正是承載著這樣的“苦難與輝煌”“使命與責任”“光榮與夢想”。一部文獻就是一部史詩、一種傳奇,見賢而后思齊,知史而懂興衰;信念堅定了,信仰升華了,政治工作就好做了。
二是理解政工文獻是“理論之源”。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文獻正是政工“理論之渠”的“源頭活水”。歷史文獻是政工思想最直接最集中的載體,承載著軍隊政治工作的“本質與特征”“地位與作用”“規律與原則”“內容與方法”等基本原理,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軍隊政工領域的實際運用和展開。一部文獻或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或讓我們懂得一項基本原則制度,或讓我們體會一種方法途徑,理解深刻了,見識上去了,能力跟上了,做政治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是理解政工文獻是“實踐之鏡”。實踐是豐富生動的,政工實踐中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無法預料的。以史作鑒,可知未來。文獻如鏡,既反映特定時代的矛盾問題,也折射著未來發展方向,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更長遠。比如,《古田會議決議》正是對建軍初期存在的“單純軍事觀點”等八種錯誤觀點的深刻反思;《譚政報告》是對抗戰初期軍閥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有力批判。它們作為政治工作經典,也指導著我們今天的政工實踐。文獻正是承載著“理論與實踐”“問題與借鑒”“正面學習與反面教訓”的實踐經驗,如同一面“參照鏡”,讓我們在文獻的視角中反思當前,從歷史比較的方法中得到啟發,從正反經驗教訓中得出警示。
明確“為何而學”之后,“學什么”就提上議事日程。在“學什么”這一問題上,常見的有兩種錯誤傾向:一是視野狹窄,眼界不寬,把政工文獻僅僅理解為標注有“政治工作”字樣的文獻。二是思路不清,感覺文獻太多太復雜,不知如何下手,抓不住重點,一頭霧水。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從“無從下手”到“胸有成竹”的飛躍?應在兩方面聚焦:
全面把握,胸中有數,拓展視野。首先在認識上要有寬廣的視野,能“跳出政工研究政工”。從廣義上講,政工文獻包含三大類:一類是我軍政治工作文獻。即各個不同歷史時期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總部關于我軍政治工作的決議、紀要、條例和規定等。第二類是我黨政治工作文獻。除了軍隊政治工作文獻,還包括加強政治工作主體建設的文件、指導全黨全國的綱領、路線方針、原則以及對各個部門開展政治工作的指示等。第三類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工作文獻。這一類除了前兩類文獻之外,還包括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到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有關論述,特別是習主席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及思想政治建設的最新論述。這三類文獻共根共源、一脈相承,形成政工文獻“三位一體”的學習格局。如做到三者的結合學習、比較學習、共同學習,將有力促進政工干部理論素養的躍升。
突出主線,以點帶面,形成突破。從部隊工作實際看,政工干部集中大塊時間學習文獻不太容易。那么,如何在較短時間把握文獻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具體實施因人而異,建議:一是時間較有限時,可采取“快速閱讀全面了解法”?!翱磮罂搭},看書看皮。”瀏覽一下經典文獻,知其基本思路、主要觀點即可。二是時間較為充裕時,可重點閱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包括《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著作。把握其中重要的論斷,比如“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兵民是勝利之本”“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等。三是對時間極為緊迫的同志,建議“磨刀不誤砍柴工”,有幾部政工經典不可不讀,不可不悟。這就是在我軍政治工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幾篇經典,即1929年《古田會議決議》、1944年譚政《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1987年《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決定》、1999年《關于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軍隊思想政治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等??砂堰@幾部經典文獻常放于“案頭、枕頭和心頭”,學而時習之,學而時用之。
方法是過河的“橋”和“船”。不解決方法問題,過河只能是空想。有的同志說,我也想學,也知道學哪些經典文獻,但一拿到文獻“頭都大了”,腦子里是“一團糨糊”,“文獻太枯燥離我們太遠”,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更不要說認真去看書。如何實現從“太枯燥”到“樂無窮”的飛躍?筆者認為,主要搞好“三個結合”。
研讀文獻本身與了解背景材料相結合,讓“枯燥”的文本鮮活起來。不可否認,今天看來,許多文獻年代久遠,時間長,不易讀。其實,“遠”與“近”是一個相對概念,深層原因在于我們不了解文獻產生的歷史背景,脫離其特定的背景孤立地學習文獻,生搬硬套地理解文字,自然覺得枯燥難懂,自然覺得“遠”。如果我們盡可能地了解一些文獻產生的相關背景,就會感覺到文獻離我們很近,如同老一輩革命家在與自己促膝談心,親切而自然。我們對文獻便潛移默化地由陌生到熟悉,從簡單了解到如數家珍,從可有可無到離不開丟不掉。
持久學習與閑暇學習相結合,讓“痛苦”的學習快樂起來。一方面,學習需要長久的堅持和反復的付出。學習上不能有半點偷懶,這是基礎。沒有播種的辛勤汗水,何來收獲的歡心喜悅。學習上痛苦最大的時候或許正是收獲最大的時候。另一方面,學習需要善于利用時間。在每天的早餐前幾分鐘,在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歌曲之余,在激烈的體育鍛煉之后,或翻看幾頁,或集中思考幾分鐘,時間一長,化整為零,不知不覺,大部頭的文獻就在這些閑暇中讀完。
歷史考察與現實運用相結合,讓“遙遠”的文獻親近起來。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文獻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證,重在運用。一是充分繼承挖掘優良傳統,決不固步自封。固然,文獻中個別觀點、個別詞句會過時,但其所包含的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永不過時,其包含的中國共產黨人大無畏的創造精神永放光芒。二是聯系實際問題創造性運用,決不固守陳規。不能把文獻當作教義來固守、當作教條來執行,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悟透其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轉化為開展工作的思路辦法。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