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程
怎樣加進群眾的“朋友圈”
☉周鵬程
近日《解放軍報》刊登一則報道,新疆軍區某步兵團開通了“鐵騎微博”,但剛開始不少戰士都不愿意把領導加進“朋友圈”。后來,該團完善了各類制度,采取了各種辦法,最終戰士們打消了顧慮,主動把團領導加進了“朋友圈”。讀后,深有感觸,獲益良多。
領導干部從群眾中來,理當到群眾中去,多和群眾交朋友,這樣可以得悉真實可靠的兵心民意,對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進而科學決策、改進工作。但實際上,有沒有群眾朋友、群眾是不是真的把你當朋友,是不能一廂情愿的。正如報道中戰士小尹所說,“一開始我還不太想把政委加進‘朋友圈’”。誠然,人際交往,乃人之常情,也是人的自由,但不少人寧愿“掃一掃”“搖一搖”去發現新朋友,卻對身邊的領導干部選擇了忽略和屏蔽,這其中除了隱私外,或許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去反躬自省的問題。加或不加,朋友就在那里,不嫌多不嫌少。從心理學上講,朋友圈的開放可以被解讀為“認可”,可見在虛擬網絡,朋友的取舍、情感的遠近變得更加的清晰、直接。群眾其實不是怕領導,而是怕領導身上的官氣,要想被群眾納入“圈子”,就必須放下架子、俯下身子。
有魅力善傾聽。基層群眾在現實的工作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有的甚至在生活中吃了不少苦,工作中受了不少委屈。所以,他們渴望通過虛擬的“朋友圈”將真實感受宣泄出來,這時是否甘于聽取牢騷碎語、善于理解疏導,就成為檢驗一名領導干部思想修養、認識水平和人格魅力的試金石,更是能否融入“圈子”的先決條件。如果把網言微語“上綱上線”或者時常擺出“嚴肅面孔”,甚至把線上情緒延伸到現實生活,就不易獲得群眾的信任,必然難聽到真話、難看到真相。要以心換心,把群眾自覺暴露思想問題看成是一種進步,不抓辮子,熱誠幫助。
有主意能真幫。一些基層群眾長期生活在單一環境中,面對突發的復雜矛盾和困難,必定充滿了疑惑和困擾。作為具有開闊眼界、豐富學識和工作經驗的領導干部,必然容易成為群眾渴望宣泄、交流、求助的良師益友。然而,面對群眾的矛盾和問題,切忌“以事瑣而不耐,以事碎而不屑”,力戒不假思索、信口開河。而應在能力范圍內通過仔細傾聽了解全情,經過客觀調查考慮成熟后,結合自身經歷和體會,給出科學具體的解答,確保出“陽謀”、送“真經”、支“好招”,通過真心真情話真理,進而慢慢建立起“圈子”里的形象及威信。
有真情嚴自律?,F實里交人,網絡上交心,“朋友圈”雖然是虛擬的,但人心卻是真實的,每一個頭像的背后,都有一個真實的個體和豐富的情感。所以,這個“圈子”更應成為領導干部真情實感的“網絡補丁”。用好網絡這個媒介,通過真心交心袒露自身的喜怒哀樂,讓群眾看到領導干部的平民本色;通過身入心入融入群眾的興趣愛好,與群眾打成一片,心甘情愿接受監督;通過網上網下一樣正,說的做的一樣真,讓群眾引發真情共鳴,將這樣的領導干部高高“頂起”。
有朋自“網上”來不亦樂乎。其實,我們的群眾大多樂意“圈”里有那么些傾心相交的領導朋友,這樣反映情況更直接、溝通交流更順暢,不少人還以領導為自己“點贊”為榮,把“圈”里的領導當作榜樣目標。所以,往深層次說,群眾敢于、樂于和領導干部交朋友,不僅能密切干群關系,濃厚和諧氛圍,更能凝神聚氣、強基固本,增強單位凝聚力和戰斗力。
【作者系91860部隊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