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波
在冬季訓練中,經常出現官兵訓練情緒低落、不想練、害怕練等現象,這些心理現象嚴重影響了訓練任務的完成。因此,官兵的心理問題在冬季訓練中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倦怠”一詞最初由美國神經科醫生費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是指個體由于長期從事單調式復雜活動或復雜性緊張勞動引起持續疲勞而產生的松懈、厭煩、懶惰等減力性衰竭的心神狀態[12]。由于對冬訓的意義缺乏明確的認識,以及天氣寒冷、訓法單一、器材陳舊等原因,官兵在冬季訓練中經常會出現倦怠心理,其主要表現有:有 “貓冬”思想,對訓練課不感興趣,無主動訓練的動機,畏難情緒較大,借故請假,缺訓較多,練習動作時拖拉無熱情,考核只求及格,無積極追求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畏懼是一種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13]。官兵對冬訓產生畏懼心理的主要原因有:1)意志品質薄弱、缺乏自信;2)身體素質弱、運動能力差;3)訓練環境和條件影響,“天氣寒冷怕凍,冰雪路滑怕出事故”;4)以往失敗經歷的再現;5)過度緊張等。對冬訓產生畏懼心理是目前不少基層部隊官兵的共同特點,它直接影響著官兵的訓練效果和身心健康。
一是組織動員教育。召開黨委常委會、全體干部大會和冬訓動員大會,用過去冬季作戰典型戰例、用訓練中惡性事故教訓、用過去組織冬訓相關經驗,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官兵對冬季訓練的正確認識,鼓勵官兵自覺地加強身體素質鍛煉,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頑強拼搏的作風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二是經常性思想工作深入細致。根據官兵素質狀況,合理搭配 “一幫一”互助對子,深入開展“思想上互幫、訓練上互教、守紀上互管、生活上互助”活動,切實把經常性思想工作做到每名同志。干部要發揮好自身表率作用,例如冬季拉練中,要與戰士同行軍走路、同風餐露宿、同長途奔襲,同甘共苦,時時處處關心愛護部屬,以自身的模范行動影響和帶動部屬克服困難、完成任務。三是要全程開展評比競賽。要針對官兵集體榮譽感強、爭強好勝的特點,廣泛開展 “比思想、比作風、比紀律、比士氣、比意志、比體能”活動,及時大力宣揚先進單位和個人,引導大家爭先進、當標兵、奪紅旗。
一是開展好冬季安全防護訓練。一方面組織部隊衛生人員學習冬季衛勤保障知識,進行耐寒鍛煉和戰救技術訓練,掌握嚴寒條件下傷員救護方法和防寒保暖措施,不斷提高嚴寒條件下的野外生存能力和戰傷救治能力;另一方面要向官兵介紹冬季自我保護常識,強調安全注意事項,使官兵了解冬季訓練易出現的安全問題,掌握冬季訓練傷緊急處理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二是開展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要把心理教育納入冬季訓練的安全教育內容,運用理論授課、談心交心、網上咨詢等方式,使官兵了解冬季訓練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訓練中心理變化特點,掌握調節方法,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基層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和訓練一線做心理疏導,緩解官兵心理壓力;開展相應的心理訓練,增強心理素質,防止因心理緊張引發訓練事故。
要突破訓練課單調、枯燥的現象,應從改革訓練方法和手段入手。訓練時可以適當地運用音樂這一輔助手段,音樂對人情緒調節的作用明顯,如在準備活動時引入節奏感強的音樂,可使官兵迅速進入狀態,放松時可使用舒緩的音樂以促進身體恢復;巧妙運用游戲和競賽,來激發官兵的參與和求勝的欲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針對有一定難度的訓練項目,組訓者在講解示范時,可通過風趣詼諧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及時消除參訓人員膽怯心理,還可有意識地將那些原來訓練基礎較差,而經過訓練進步較快的人員找出來做示范動作,以體現經過自身努力學會動作的成功感,還能起到消除其他人員心理顧慮、鼓舞士氣的作用,增強他們完成動作的自信心。
創造良好的訓練環境和條件,營造良好的訓練氣氛,既能保證訓練的正常進行,也是避免形成劣性條件反射和畏懼心理的重要措施。官兵之間關系融洽可以減輕參訓人員的畏懼程度,組訓者應通過對參訓人員的關懷和鼓勵,使他們處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之中,這樣有助于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其次要努力營造一種參訓人員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和諧氣氛,以緩解少數人員的緊張情緒,調動積極因素,激發練習興趣,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另外,在每次訓練前要檢查場地是否有雜物、裂縫等,對結冰的地面要及時清理或是設置提醒,及時排除所有不安全因素。在訓練保障上,應加大訓練投資力度,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向訓練保障傾斜,對原有訓練器材和教具進行改革和更新,提高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