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通
利用好基層思想政治教育的五種媒介
●郭修通
軍隊基層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到今天,先后出現了五種教育媒介,即“話媒”“紙媒”“板媒”“電媒”“網媒”。從時代發展和官兵需求來看,這五種媒介的教育實效正在或即將發生巨大變化。加強部隊基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對教育媒介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利用。
“話媒”主要包括講話、講課、談心、作報告、語言類文藝節目等。很明顯,“話媒”就是面對面地用語言來教育人,說理為主、情理結合。其優勢有三個方面:一是傳統性強。從我軍誕生那天起,各級領導就在官兵面前作動員、搞宣傳、抓教育,聲情并茂、以理服人、凝聚人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是正規性強。隨著我軍正規化建設的發展,“話媒”的空間已不只是“田間地頭”,以上政治課、讓典型作報告、編排語言類文藝節目等為主要內容的“話媒”,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越來越正規,越來越重要,有力提升了教育實效。三是針對性強。“話媒”可以出現在正式會議、重大活動,也可以出現在戰斗一線、訓練間隙,與任務跟得緊、與官兵貼得近,尤其是作為我軍政治工作特色的談心,面對面、心貼心,充分體現出“話媒”的生命力所在。
盡管“話媒”的教育功能早已被官兵所肯定,也已被條例、大綱等法規制度所固化,但進入信息社會,由于新媒體的影響,“話媒”有時也出現了難以掌握話語權的問題。“話媒”要保持以往所具備的地位和影響,須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個是尊重個體、以情動人。新時期青年官兵來源多樣,個性突出,一次教育難以打動眾心,基層教育不能“齊步走”。要發揮“話媒”的靈活性,突出“一人一事”,賦予真情實感,多大課、少小課,多點對點、少一對多,通過單個突破實現水漲船高。另一個是尊重事實、以真示人。內容真實是“話媒”的生存之道,基層教育更應該講真事、講真話,對社會實際、現實問題、工作不足等,要實話實說、敢講敢說、辯證分析、正確引導,不能回避對立面、隱瞞陰暗面,保證教育內容真實可信。再一個是尊重規律、以理服人。教育面向未來而說話,尤其是形勢政策、安全戰備等教育都需要研判發展趨勢,都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話媒”傳達信息、影響思想,不能以上壓下,應當深刻分析事物內在規律,準確思考推斷,用道理引導人、轉化人。
“紙媒”主要包括紙質文件、報刊、書籍等。從建軍至今,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都能在“紙媒”上找到印證,在基層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紙媒”始終最活躍、最關鍵,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一是應用基礎扎實。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就高度重視文化建軍,在部隊開辦掃盲班,學文化、學政治。從那時起,讀書、看報、學文件成為官兵政治生活中的“家常便飯”。對基層官兵來說,建設學習型軍營,更是離不開“紙媒”。二是蘊含信息權威。一些文件法規和經典作品,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論持久戰》等,經常引起基層官兵的“頭腦風暴”。這也說明,“紙媒”大多由上級下發、受過多層審查,正確性、導向性、權威性毋庸置疑。三是學習使用方便。“紙媒”對時空的要求簡單,有其他媒介難以比擬的易用性,團有圖書館、連有學習室,基層部隊還創造出小冊子、口袋書等,“紙媒”因其易學易用而使學習更方便、影響更長久。
盡管“紙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著穩固的地位和影響力,但調查發現,基層青年官兵卻越來越不喜歡接觸“紙媒”,“不讀書”的問題比較突出。受電子信息技術影響,國內外“紙媒”都在尋求出路。軍營保持“紙媒”地位,一方面要堅持雅俗共賞,“紙媒”需要大眾化、接地氣,大量使用最貼近基層官兵的語言,讓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的基層官兵能看懂、愿意看,增強“紙媒”的親和力。另一方面要堅持精品路線,無論刊物還是讀物,只有精品才能讓官兵愛不釋手,發揮教育的滲透影響作用。為此,面向基層官兵的“紙媒”,要多由“大家”執筆,多出經典作品。再一方面要堅持自我革新,基層官兵從社會中來,被社會所染,也喜歡印刷精美、富有時代氣息的“紙媒”作品。“紙媒”不能停留在“白紙黑字”水平,也要注重利用印刷、流通、包裝等環節的新技術,跟上時代發展、跟上官兵口味。
“板媒”主要包括板報標語、櫥窗燈箱、英模掛像等平面媒介,以及新興的LED宣傳屏等。建軍之初,標語、宣傳畫等“板媒”就成為我軍重要的宣傳教育手段。部隊一有重大活動,必有“板媒”如影隨形,來營造氛圍、提升氣勢。可見,“板媒”有著獨特的優勢:一是軍營文化的重要組成。軍隊作為大熔爐,鍛造大批青年官兵,以“板媒”為代表的軍營文化環境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基層把“板媒”延伸至石頭、雪雕等各個環境因子,政治環境氛圍更加立體、濃厚。二是基層變化的現實寫照。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要求,造就了“板媒”的鮮明時代風格。一個階段、一段時期的板報、標語、櫥窗等,就是折射基層部隊建設發展的“活檔案”。三是熏染官兵的直觀教材。軍營的每個拐角、每根燈桿,都有“板媒”在不經意間施展著教育“魔法”。無論看與不看,“板媒”都在面前。進門就受熏陶,使得“板媒”成為最直觀、最形象的教育媒介。
受新技術蓬勃發展影響,“板媒”的作用空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讓“板媒”在基層教育陣地站穩一席之地,必須強化三個方面:一要靠科技助力。電子屏的宣傳教育效果遠強于其他“板媒”的事實證明,“板媒”可以借助科技力量煥發出新青春。增強“板媒”教育實效,還應該加大投入,積極應用激光投影、自動感應等新潮技術。二要和官兵共鳴。設計和制作“板媒”,內容上不能全是上級聲音,也要有基層官兵的“好聲音”,比如比武“龍虎榜”、名言“勵志欄”、官兵“心愿墻”等,讓“板媒”更貼近官兵。三要走嵌入之路。手機、平板電腦誕生的“拇指效應”啟示我們,離身體越近就越有影響力。“板媒”不能“只可遠觀”,也要觸手可及,潛入電腦桌面、筆記扉頁、鼠標墊、撲克牌等抬眼看得到、伸手摸得著的各個角落。
“電媒”主要包括電視、廣播、電影、錄像等音頻視頻媒體。基層“三個半小時”,“電媒”占了兩大塊,全軍官兵每天早上聽廣播、晚上看電視雷打不動,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深遠影響。一是輿論引導力強。“電媒”對熱點時事敏銳,且由專業人員、專門機構制作把關,政治上可信、可靠,在傳播黨的聲音、引領價值取向、吸引官兵眼球上能量無限,有大事看電視,幾乎成為基層官兵的不二選擇。二是官兵認可度高。“電媒”的輝煌發展與新時期官兵的成長同步,《防務新觀察》《士兵突擊》等知名欄目和優秀作品擁有眾多“粉絲”,備受追捧和認可,為青年官兵成長注入了正能量。三是創作保障力強。不僅總部有軍事題材“電媒”制作中心,基層部隊的“電媒”制式裝備也越來越多。目前,集聽廣播、看電視、放電影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野戰文化宣傳車已被廣泛使用,“電媒”的教育滲透力不斷增強。
在第一時間欣賞到最新的優秀“電媒”作品,曾經是上世紀末基層官兵的夢想。在網絡大行其道的今天,“電媒”要想保持往日光環,還需要在自身上狠下功夫:一是緊盯需求抓服務。既然部隊有專門的“電媒”制作機構、發行渠道、傳播手段,就應該服務基層教育需求,開展“私人定制”,做到基層教育需要什么節目就創作什么作品,供官兵點播,增強教育的針對性。二是緊跟大勢保地位。緊盯天下大事、深刻解讀形勢、傳播黨聲政聲,走“喉舌”之路是“電媒”作為教育媒介的生存之道、活力之源。“電媒”必須建強自己的專業隊伍,多出“大家”、常出“名品”,保持青年官兵對其的信賴。三是跟進技術求創新。數字技術的發展,延長了“電媒”的生命力,也證明“電媒”可以靠技術驅動,不斷實現自我革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把基層青年官兵留在身邊,特別是“電媒”裝備應該不斷降低成本,做到便攜好用。
“網媒”,主要指互聯網、軍隊政工網、軍事綜合信息網等。自全軍政工網開通以來,政工網進班排成為基層建設“標配”,不僅催生了網絡政治工作,還給基層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革命性影響。一是推動了教育革新。“網媒”把基層政治教育從“單向灌輸”引向“雙向溝通”,從“面對面”轉向“鍵對鍵”,從“配餐制”導向“自助餐”,深刻改變了基層教育模式。二是擴展了教育空間。“網媒”全維度、全時空存在,產生一個與現實相應的教育“虛擬空間”,開辟了教育新陣地。三是豐富了教育資源。利用“網媒”,可以借海量信息助教、憑自身功能施教,讓官兵觸網即受教,不僅有效減輕基層政治教員備課、授課負擔,也使基層政治教育不再受資源制約。
“網媒”憑著“一網打盡”的功能優勢,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從當前“網媒”的利用情況來看,綜合效益不高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形成體系施教能力,“網媒”作為尤為重要的一環,應當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一是健全法規。對運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更加完善的細則,從成立機構、隊伍建設、時間保障等方面進行規范,保證常態化、科學化、制度化運行。二是加大投入。緊跟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更新完善硬件、組織系統開發等方面著手,列支專項經費、強化頂層設計,加大網絡建設和“網媒”教育投入力度,確保軍隊“內網”建設走在前列。三是科學管建。抓好“網媒”建設、管理、使用三類人才培養,提升建、用、管的素質基礎;抓好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形成教育體系,實現更好效益。
【作者系65647部隊政治處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