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魏海良
對隨軍家屬就業安置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李 濤 魏海良
近期,我們對駐地所屬部隊的隨軍家屬就業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分析。總的感到,各級黨委高度重視隨軍家屬就業工作,能夠從穩定隊伍、凝聚軍心、促進部隊建設的高度,把隨軍家屬就業作為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努力拓寬就業渠道,盡力為干部排憂解難,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社會形勢、家屬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隨軍家屬就業率還比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缺乏剛性政策,不得就業。近年來,各級領導高度重視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出臺了很多政策性文件,但部分內容缺乏規范的、具體的操作辦法和硬性指令要求,往往中央和各省市之間不能有效銜接,執行中大多因過于籠統含糊而得不到有效落實。特別是《軍人隨軍家屬就業安置辦法》頒布實施已有大半年之久,至今許多地方政府未予落實。
二是缺乏安置渠道,不易就業。因軍地雙方信息互通、相互溝通協調機制欠缺,造成工作崗位和就業需求不匹配,就業對口率和成功率較低。同時受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和市場經濟影響,行政和事業單位編制精簡,非公有制企業增多,企業自主權增大,政府在就業上的指令作用淡化,隨軍家屬計劃性就業的渠道越走越窄。
三是缺乏職業技能,不善就業。有的隨軍家屬文化程度較低,年齡偏大,沒有特長,就業競爭能力相對較弱,與現代企業的用工條件有較大差距。
四是缺乏就業資源,不宜就業。各部隊的內部現有就業崗位較少,且大部分早已飽和。此外,隨軍家屬中絕大多數是由外地投靠到部隊駐地落戶的,在自謀職業的過程中普遍缺少社會資源,導致隨軍家屬獲得就業機會的概率不高。
五是缺乏工作精力,不便就業。受部隊工作性質影響,隨軍家屬往往一個人承擔著家庭重擔,她們既要撫養年幼的,又要照顧年老的,還要料理家里的,導致被家庭“捆住手腳”,確實沒有時間和精力出門務工。經統計,約有54%的隨軍家屬因家庭負擔重無法就業,甚至有些已經就業的也因需照顧家庭而被迫辭職。
六是缺乏事業志趣,不愿就業。有些隨軍家屬長期耽于家務,脫離社會,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心存恐懼;有的經歷過幾次就業挫折后失去信心,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心存抵觸,有的甚至認為在外風吹雨打、吃苦受累,還不如平平穩穩在家享受補貼。
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事關軍隊穩定大局,事關部隊官兵及家屬切身利益。在當前地方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社會就業壓力和競爭力日益凸現,軍隊隨軍家屬人數不斷增加的新形勢下,必須站在促進部隊建設和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高度,不斷抓好隨軍家屬工作落實。
一是完善制度機制,解決不得就業的問題。進一步完善保障政策有效落實的情況反饋、檢查督導、責任追究等各項機制,硬化細化各類措施,增強制度的操作性和執行力。比如,對于隨軍前是在編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外地家屬,要有強有力的指令性安置,消除她們“辛辛苦苦好幾年,隨軍回到畢業前”的憂慮;對非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普通職工家屬,政府要與企業搞好溝通協調,安排適合的崗位。同時,要把具體工作落實情況與評選雙擁模范城市、雙擁共建單位相掛鉤,明確具體指標,嚴格檢查落實。
二是加強軍地協調,解決不易就業的問題。加強軍地協同,定期組織召開軍地協作會議,研究解決家屬就業難題。通過密切協作、信息互通,使地方及時了解隨軍家屬就業意向,部隊實時掌握地方用人需求。同時,軍地共同研究出臺相關政策,通過指令性政策確保隨軍家屬就業工作有保障,努力解決“對口調動難、換崗擇業難、兼顧家庭難”等突出矛盾問題。
三是加大培訓力度,解決不善就業的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堅持把提高隨軍家屬能力素質,作為解決就業難題的重點下大力抓好抓實。針對隨軍家屬創業缺經驗、應聘缺學歷、選崗缺技能等問題,積極協調駐地政府依托地方培訓機構建立就業培訓基地,為隨軍家屬提高就業技能創造便利條件。要突出培訓專業重點,根據能力素質、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類別,采取集中授課、個別輔導、幫結對子等措施,對隨軍家屬進行知識、技能“充電”,為隨軍家屬提供高層次的就業培訓,并發給相應的上崗證書,幫助她們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四是深挖就業資源,解決不宜就業的問題。著眼隨軍家屬就業需求日益多元和政府安置能力有限的實際,開拓思路、大膽發展,不斷拓寬就業渠道。一方面要充分挖掘部隊內部資源,比如依托部隊營房開設小賣部、飲食店、理發店、干洗店、裁縫店等經營個體,增加就業崗位;另一方面要根據駐地情況,協調地方政府增加對隨軍家屬就業的幫扶措施,比如采取優先選擇崗位、優先辦理資格認定的辦法,推薦家屬到企業、街道、社區等公益性崗位任職;鼓勵支持家屬自主創業,積極幫助考察論證項目,研究優惠政策,聯系辦理各種手續,協調解決啟動資金等。
五是加大幫扶力度,解決不便就業的問題。各級要主動出謀劃策,積極籌措資金,切實為隨軍家屬幫困解難。比如,由部隊提供場所開設學生“小飯桌”“托管班”,既可增加家屬就業的安置崗位,又可解決忙于家務無暇就業的實際困難。
六是加強教育引導,解決不愿就業的問題。各級要通過大力宣傳隨軍家屬就業成功典型等辦法,不斷引導官兵和家屬轉變思想,努力提高參與社會競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條件的單位可創辦隨軍家屬就業互助聯誼小組等群眾性組織,使家屬在互相交流中抓住機會、增強信心。
【作者系91286部隊干部處副處長、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