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嶺
導語:泰國由于并未經歷過大規模的社會暴力革命,其社會傳統中還保留“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國王就是“一國之父”的觀念。
2014年12月5日,拉瑪九世普密蓬·阿都德迎來了八十七壽辰,但由于健康原因,他并未出席相關慶祝活動。身為當今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普密蓬道德高尚,在世界上其他大多數皇族漸趨淡出公眾視線之時,卻依然享受著泰國6000萬民眾的尊崇和熱愛。他是人民的國王,同時又憑借成熟的政治手腕和個人權威,多次力挽狂瀾,化解危機、穩定政局,其在泰國政壇威望無比。不過,作為“君主立憲制”下的“虛君”,普密蓬又屢屢干政,長期和軍方集團保持著事實上的盟友關系,在事實上充當了屢次軍事政變背后的支持者和默認者。國王干政,有禍有福,見仁見智。
人民的國王
2014年10月3日傍晚,泰國國王普密蓬因發燒入院,接受膽囊切除手術,隨后住院觀察。院外則是成千上萬的泰國民眾在為他持香祈福。在泰國人的眼里,普密蓬是完美的化身。國王的肖像遍及市政機關、街頭巷尾和全國的千家萬戶,當然也印在泰銖上。在泰國,黃色代表著星期一,也是王室的象征,而普密蓬恰是出生在星期一。自2006年普密蓬登基60周年慶典后,泰國全國有多大數百萬人每逢星期一就身穿黃衫,手帶一款名為“我愛國王”的黃色手環,而那次舉世矚目的慶典儀式上,有超過30萬民眾伏地而拜。長久以來,泰國民眾一直崇愛著國王,尊普密蓬為“人民的國王”。
普密蓬國王1927年12月5日出生于美國波士頓。普密蓬的父親瑪希敦是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的兒子,因積極投身泰國醫學事業,被人們尊稱為“泰國現代醫學之父”,在普密蓬兩歲時病逝于美國。隨后普密蓬跟隨母親、王姐和王兄離開美國返回泰國曼谷,生活了四年。由于1932年泰國發生政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君主立憲制度取代,國內政局不穩,1933年時年6 歲的普密蓬在剛剛完成幼年教育后,又隨母外遷,移居瑞士洛桑。1934年,普密蓬的王兄阿南塔·瑪希敦被確立為曼谷王朝第八世王,即拉瑪八世。次年,普密蓬被立為王儲。在瑞士,普密蓬在接受英文、法文、德文教育后,進入拉蒙學校完成中學學習,爾后進入洛桑大學工程系學習。1946年6月9日 ,拉瑪八世阿南塔在王宮突然遭人槍擊身亡。6月19日,普密蓬臨危受命,繼承王位。1950年5月5日,普密蓬國王回國舉行加冕典禮,在曼谷萬千民眾的熱烈歡迎和歡呼中登基為王,成為拉瑪九世。時年僅22歲的普密蓬在典禮儀式后又返回瑞士,繼續完成學業,并于第二年回國親政。
普密蓬親政后盡管面臨著國內復雜而嚴峻的政治形勢,但在向軍方披汶集團示弱蟄伏的同時,也積極尋求擴大在民間的影響力。普密蓬不僅以王室的資金捐助慈善事業,救助民眾,而且還利用各種宗教和政治活動接觸民眾和國際友人,展示其政治才能。1955年,他沖破軍方政府的阻撓,親臨泰國14個府體驗民間疾苦,彰顯親民形象。1957年,他又拒絕參加披汶政府舉行的“佛教2500周年慶典”,在異地舉行佛教儀式。據傳,披汶主持佛教慶典之地在當天風雨交加,民眾則據此認為披汶對王室的不敬遭到了天譴,而普密蓬此時則樹立起佛教“領袖”的崇高地位。
到20世紀60年代,普密蓬體力和精力處于最旺盛時期,隨著參加活動的增多,其社會聲望也漸趨提高,逐步建立起“人民國王”的形象,成為繼朱拉隆功大帝以后威望最高的君主。這一時期,普密蓬不但積極展示其在音樂、體育等方面的才能,在民眾間贏得廣泛尊敬,而且秉承“正道治國、造福人民”的誓言,建立和擴大“王家發展工程,深入民間,大力支持興建水利工程,積極改善農耕技術和在泰國北部推廣罌粟替代種植項目。經年累月,普密蓬親民、無私的形象漸趨深入人心,逐漸走上了道德的巔峰。
如果說平時的關懷使普密蓬走向了作為人的道德巔峰,使“人民國王”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在危機關頭總能化險為夷的神奇和對民眾的庇護則使他如同“神”一樣存在于人民的心中。自普密蓬登基后,他至今共經歷過19次軍事政變。在一次又一次危機中,普密蓬總能像民間傳說的“象背王”一樣,化危機為神奇,并在危機時刻能站在民眾身后,保護著他的子民。1973年,泰國數十萬學生走上街頭,反對他儂軍人政府,遭到血腥鎮壓。危機之下,普密蓬不僅召見他儂入宮,要求他辭職,而且還打開王宮大門,讓學生進來避難,給他們食物,為他們療傷。
1992 年,素金達在選舉落敗后強行自封總理,成立軍人政府。此舉引致學生大規模的反政府游行,及示威學生和軍人間的嚴重流血沖突,一時間危機難解。當年5月20日,普密蓬召見素金達及反對派領袖占隆進行御前訓話。在電視臺直播中,素金達和占隆兩人伏在國王身下長跪不起,聆聽國王的斥責和教誨的畫面震撼了所有泰國人。
普密蓬的權威來源
作為國王,普密蓬的權威大致來自下述這幾個方面。其一,國王的權威來自泰國傳統的政治文化。泰國由于并未經歷過大規模的社會暴力革命,其社會傳統中還保留“君父同倫、家國同構”、國王就是“一國之父”的觀念。在家長制和庇護制為特征的社會中,普密蓬的政治權威也就有著廣泛的社會意識基礎。
其二,宗教信仰是國王權威的重要渠道。泰國超過九成以上的民眾信奉佛教,因此被譽為“黃袍佛國”。泰國原始地神信仰由此得到進一步強化,加之政府的宣導,“神-佛-國王”三位一體的宗教觀在泰國落地生根。
其三,歷史因素也是國王政治權威的來源,這主要表現在泰國王室在國家避免成為殖民地方面的卓越貢獻。
其四,“泰式民主”發展的缺陷為國王保留和發展政治權威提供了可能。泰國實行君主憲政以來,軍人掌權超過50年,文人執政的時間還不及一半。不僅如此,在泰國政壇上,軍人集團、官僚集團、地方豪強集團、曼谷政商集團利益相互沖突,政局長期不穩?;趥€人人格魅力及在社會意識、宗教信仰方面累積的政治權威,普密蓬長期透過成熟的政治手腕,在利益集團間扮演著“仲裁者”、“均衡者”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權力-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對社會團結與穩定產生積極影響。
歷經多年成長,普密蓬憑借著其“人民國王”的形象及建立起來的政治權威,漸漸發展為國家統一的代表,是政府(軍人政府也好,文人政府也罷)合法性的來源。無可置疑,這對國家穩定和社會發展及人民福祉意義重大。
普密蓬與泰國的命運
但是,在“泰式民主”發展進程中,作為君主立憲制度下的“虛君”,普密蓬的這種權力已經名不副實,甚而達到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境地。屢屢干政的背后隱藏著他對保持王室權力的根本訴求,而與軍方集團結成事實上的同盟關系則是普密蓬及王室的重要手段,對不受歡迎或者有損王室利益的泰國文人政府和民選政府發動軍事政變則是普密蓬及其盟友最大的“撒手锏”。
普密蓬國王繼位后共歷經了19次政變。第一次政變發生在1947年11月,原因在于拉瑪八世被刺后王室和文人政府關系的破裂。受文人壓制的軍官派和?;逝山Y成利益聯盟,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文官政府。普密蓬國王在政變后不久便正式發布了認可軍人政府的電函,對軍人政變大加贊揚。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1948年4月,原因則是王室及保皇派試圖通過新立憲法限制軍權。披汶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代表王室利益的?;逝烧?。雖然繼續在憲法上支持王室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但隨著軍事優勢的增強,披汶和王室的芥蒂漸深,為此在普密蓬登基第二年就發動了“自我政變”,廢除?;蕬椃?,限制王權。這是第三次政變,而軍方和王室的同盟以此為標志暫時破裂。在受壓制這段期間,普密蓬采取了妥協和示弱的策略性手段,同時積極利用軍方內部的矛盾來拉攏沙立等將領。1957年,披汶以“新民主實驗”制造了泰國歷史上“最骯臟的”選舉之一,引發民眾抗議。以此為導火線,王室積極利用輿論和借助沙立等軍方力量,在當年9月發動了第四次政變,結束王權受壓的痛苦,也基本恢復了王室和軍方的盟友關系。這一關系在1958年10月沙立軍人集團“自我政變”后更趨加強,因為沙立強調“民族-宗教-國王”三位一體,認為國王和國家不可分割。
時至20世紀70年代,軍方獨裁統治日盛,對普密蓬及王室也開始采取壓制舉措。普密蓬利用學生對獨裁的不滿及此次政治危機逐步建立起超越憲法的權力,并自我開啟了三年的“民主實驗”時期。然而到1976年,普密蓬國王開始對“民主實驗”引發的社會動蕩及學生們的自由主義思潮和激進主義開始持有擔心態度,西方的民主也由此開始成為普密蓬所忌憚的東西。當年10月,軍方以維護秩序和保衛王室為名,發動政變,終結“民主實驗”,而普密蓬的王后等王室成員則親自慰問參加鎮壓學生的軍方人員。此后,普密蓬對政府總理人選直接干預,一旦王室支持的總理引發社會不滿,普密蓬又會支持政變后產生的新政府,而被推翻的總理也能因國王的庇護得以保全。
普密蓬之后
普密蓬在泰國政治中的權威及其對政府總理人員的至關重要決定權力顯然與君主立憲制度不相符合。實際上,在當今奉行這一制度的民主國家中,沒有哪個國家的國王能享有普密蓬在政治中所享有的突出地位。普密蓬憑借著政治權威及在與各方利益打交道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成熟政治手腕及扮演的“仲裁者”角色,固然在短期內有助于泰國政局恢復有利于王室的穩定,使國家擺脫政治危機;但是從根本上來看,普密蓬的成熟政治手腕明顯趨向保守,而且他與軍方集團之間的結盟關系使其在充當“仲裁者”角色的同時,也妨害了民主機制的培育。
然而,泰國(特別是外府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工業化、市場化與城市化建設勢不可擋,而這也將對農村由傳統轉向現代產生根本性的作用。一旦國王政治權威賴以建立的社會意識形態基礎不復存在,王室及?;逝蓜菰俅伪贿吘壔矊⑹谴髣菟?。雖然如此,在普密蓬之后,泰國君主立憲制度及“虛君”要實現名副其實仍須克服來自多方面的挑戰,而在這一過程中,各方的智慧和耐性將對泰國社會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東盟研究中心國際關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