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淡豹
在澡堂和圖書館之間
文 _ 淡豹

在海外讀書,不知不覺年齡就到了二字頭的后半段。家人總覺得,我仍身居校園的事實就意味著我“還在上學”,得等到博士畢業、得到教職才算是步入社會。他們聽到我在寫論文,總會說“快把作業寫完吧”!
其實寫論文就是我的事業本身,反倒是在學校教書這種在家人眼中更像正式上班的工作,大多數時候是學校下達的任務。在北美,讀博士相當于一份工作—一份工資低、壓力大、基本沒有升職加薪之類機會、全憑熱愛支撐著的工作。大部分職業有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時間,即使金融、法律那些總得加班的工作,夜里十點到家后也可以關掉腦袋中那個管工作的按鈕。而做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職業對人的要求就是持續思考—能不能做得到另說,但研究工作要求人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琢磨正讀的書,做夢也惦記著論文更是常事。
在中學同學的微信群,大家說起,“假如你能給10年前的自己發條四字短信,你會說什么?”有人戲謔地說“保持身材”,有人說“不要戀愛”,有人說“趕緊戀愛”。
我在心里偷偷想—必須是“買房買房”“買兩套房”,或者“借錢買房”呀。不怕看客笑話,我從2003年還在北京上大學時,就成天坐公交車滿城看房。但家在外地,看完得家里人通過才行,我媽又輕易不來,再加上每隔幾個月,處在青春叛逆期的我保準和媽媽大吵一架,就這么一路拖到再也買不起的價格。到現在,我這個“房子控”也沒有房子。
10年前,我正在大學校園的食堂和圖書館間穿梭,忙于和大學時的男朋友約會。也就在10年前的那個春天,我讀到了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作品《憂郁的熱帶》,這本如夢似幻又充滿力度的巴西研究筆記讓我就此沉迷于人類學的深潭,不能自拔。如今,想到當年自己沉湎于各種各樣的精神生活,一懶就錯過了在北京房價還是工薪家庭可以勉力承受時搶下一套的機會,我就悔不當初。
依據我對自己這懶于移動的天性的了解,一旦在北京買了房子安了家,就算宇宙學術大師在美國等著我、死拉硬拽非要教我,就算著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主動來找我出書,就算和張姓男青年領了英文的結婚證,我大概都不會有動力放下我的安樂窩來美國讀書的。
只好認栽。
錢少,也就沒有誰急于買房子;在北美我是異鄉人,就無須受當地社會關系和生活習慣的束縛,反而自由許多;身在校園,周圍都是像我一樣的大齡學生,多半還延續著大學時的生活方式,幾個人一起租房子,騎自行車去學校,中午在餐車買一份午餐。
這種生活像延長了的青春期,明明是餓漢子,但好像也不怎么饑。對那些社會壓力可謂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以至于每次回國,密集接觸老朋友、舊同學時,聽到大家抱怨的生存壓力,倒是聽后拍案驚奇的新鮮感多過心有戚戚焉的同感。
不過,自去年開始興起的微信群改變了我這種狀態。加入中學同學的微信群后,我全天候地以一種虛擬而貼近的方式,參與著他們的生活,與國內的壓力和欲望只有一個手機屏幕的距離,心跳似乎快了很多。
我上學早,年紀比同學小幾歲。如今,我的同學們多半30歲上下,正在嫁娶生育的高峰期。我做好了瀏覽嬰兒生活習慣以及婚禮和蜜月照片的準備,實際情況則并非如此。在微信群里,30歲出頭的男女閑談,輕微地打情罵俏,洽談業務,影射歷史,為生意和私情牽線搭橋,互問何處高就。知曉某人是某人的甲方,某人所在的企業在招標,某人工作的學術期刊發文章規格高,不提家庭,心照不宣。
每個集體都照例有兩位受關注的女同學:一位高傲、內向、纖塵不染,是眾人向往的對象,意味著標準;一位活潑、善言,知道、傳播或制造秘密。眾人心照不宣地等待沉默的第一位發言,仿佛那將規定群體的節奏。群體的節奏目前由第二位打點,眾人溺愛她臧否人物,發布星座運程、旅行須知。
有人張羅:“同學親,親上親,砸斷骨頭還連筋。”有人問:“過年都回家嗎?”有人建議:“女同學都該休息了,對皮膚好。”有人表示:“遠水解不了近渴。”
似乎能看到在春節假期的某一天,十幾個30歲出頭的男女,已婚的、未婚的、離婚的、二婚的、帶妾的都有,從各個國家各個城市回到家鄉,吃晚飯,大部分人喝酒,微醺,轉去一個卡拉OK廳,更多的人到場,有人在哄睡孩子后到達,較高傲的女同學出現了,也有人從父母的病房趕來,執酒杯道歉,說“來晚了來晚了,該罰”。起初不喝酒的現在喝酒了;有的人半真半假地醉了,講酒話;有人在包房中摟抱著跳舞;有人坐在一角道情話,或端出溫了幾個小時的某種和錢或前途有關的要求;有人慫恿某人送某人回家;有人說某人喝多了需要有人照顧;有接電話的,有按斷電話的,有不斷看電話的。
最激動的時候有淚水,伴著20世紀90年代末流行的老歌。人們頻繁地去洗手間,仿佛那些不該發生的與不想回憶的,都能隨著沖水聲化為無形,而這種危險與沖動都會在今夜之后消失的可能性,讓人們今夜的行動大膽許多。去洗手間的路上,也可以拐到走廊的另一邊,說出在其他地方不宜說的話。也可以走到室外,吹吹冷風,在城市變化了的街景中撫今追昔,在霓虹燈下重新打開手機,在家人催促的短信中貼近現實。
微信群中的親熱,虛幻而真實,互動頻繁,似乎再現了中學時那個班級中的生物鏈條和社交邏輯,像回到中學時逼仄空間下不得不相互觀看的集體生活。打開微信群,人與人就貼得近,就仿佛生命中除此集體之外別無一物。一旦按了“接受”鍵,受納于這個團體,即使不大說話、不大私下聯絡、不大查看,也意味著自己已經以某種形式參與了他人以語言表達的生活,無論那種表達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我曾經在漫長的青春期中為離開這種過分親近的集體澡堂般的生活而努力,直到我到達遠方、異國,過一種由圖書館界定的生活。但是,在受擠壓的空間中雞犬之聲相聞,這難道不是種相互屬于?身在并非由自己選擇的集體,如家庭一般因不能拒絕而無須懷疑,這難道不是在某個層次上深刻的相互屬于?
事實上,這是我習慣的唯一生活。我慣于抱怨它,卻也越來越贊賞它的優點。當圖書館中的我為電話解鎖,去看中學同學在另一個時區的熱鬧聊天,我離那種充滿確定感的舊日生活,似乎就近了一些。
圖/元熙
淡豹,人類學博士生,以琢磨人為本行,現居美國廣闊的中西部大草原中心的“風城”。她惦念家鄉的親人和食物,為美式脫口秀哈哈大笑,在學院中做知識的信徒,貼近歷史,觀察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