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舒怡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徐靜蕾與許鞍華同為國內著名女性導演。兩位導演除了性別之外還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她們的作品中都折射出了其女性意識的表達。
“女性意識是指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以女性的眼光來體察生活中的一切。當這種女性意識深入到電影里,以女性的眼光看女性的婚姻、戀愛、家庭等生活現象,便無疑不僅使中國的女性電影開拓了表現的視野,同時也有助于塑造更加完整的女性形象。”[1]許鞍華導演的《女人四十》與徐靜蕾導演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下簡稱《來信》)是標準的女性電影,兩位導演對女性意識的表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也在這兩部影片中展現的十分充分。
(一)平淡的節奏,含蓄的表達以及對女性個體命運的關注是她們的共同點
許鞍華的《女人四十》作為其代表作之一,用安靜的鏡頭語言細致的記載了一個普通女性的生活故事。為了家庭和生活奔波的阿娥和老公孩子以及公公婆婆一起,住在一所擁擠的兩層小房里。婆婆去世,公公老年癡呆,工作又遭遇變故,一系列的打擊連貫發生,阿娥靠著自己的善良和堅持克服了重重的困難,最終和家人一起回歸了和諧的平靜生活。電影真誠的刻畫出了女性在生活中始終存在的無奈和掙扎。舒緩的節奏和對情感的含蓄表達給了觀眾一個自己去發現和領悟的機會。
根據茨威格同名小說改編的《來信》以女主人公的視角回憶了她終其一生對一個男人的愛的故事。整部電影以一封信貫穿始終,信的內容和節奏,就是電影的敘事順序和節奏。正如影片中女主人公自比的白玫瑰“淡淡的氣息”,電影通篇都彌漫著這股“淡淡的氣息”。這種氣息,將觀眾引入了這個女人隱秘而長久的愛情之中,并為之動容。
電影《女人四十》和《來信》都講述了關于女性命運的故事,展現出了傳統背景下,不同于傳統印象中的女性堅強、獨立的一面。同時也體現出了許鞍華和徐靜蕾作為女性導演,對于女性命運的關注及理解。
(二)敘事手法的不同展現出了她們對電影表達的理念的不同
《女人四十》中,許鞍華沒有刻意的去安排一個有趣的故事,反而只用平凡的情節組合成了一個隨時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普通故事。她以獨特的的女性視角,憑借著細膩、瑣碎的鏡頭語言展現出了具有著獨立個性,甚至比男性角色更具有領導力和更為堅強的女性形象。對于她來說,重要的是情緒和視點的表達。
《來信》是一部把電影的商業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作品,這和徐靜蕾堅信“好看的電影首先要會講故事”密不可分。從童年時期的情愫暗生到青年時期的瘋狂愛戀,再到中年之后的期待和解脫,《來信》講述了一個迷人又特別的愛情故事,很好的滿足了其商業吸引力,而她也通過這個故事,顛覆了傳統的男女愛情模式,女性個體變成了自己愛情的主導者,這場愛情里的男人是模糊的,邊緣化的,病態的,女人自己才是堅強、勇敢的,敢于與命運抗爭為自己創造幸福的。
(一)共有的女性主義思想傾向使她們創造出了顛覆以往的女性形象
《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是一位干練又具無私奉獻的精神的傳統女性,她同時也顯示出了強于男性的領導能力和抗打擊能力。如,影片中阿娥的婆婆去世了,本應是由她的老公來主持后事的場景里,是阿娥在操持著大大小小的事情;阿娥的公公誤食香皂后,她的老公也躲到一邊不知所措,阿娥又成了那個最終站出來解決問題的家庭主心骨。從這些內容不難看出,許鞍華的內心是有著男女平等,女性甚至能比男性做的更好的思想存在的,而這正是女性主義思想傾向的體現。
徐靜蕾在《來信》中刻畫出的女性則更為顛覆傳統,女主人公沒有家庭的束縛,甚至反對家庭的束縛,她自己掌握自己的愛情和命運,從一個“他者”轉變為了主體。這種獨立和勇敢也正是我們能從徐靜蕾本人身上所探查到的。同時,她在《來信》中所刻畫出的男性病態、模糊的形象也同樣體現出了她的女性主義傾向。
(二)不同的人生經歷給予了她們不同的創作心理定勢及動機
“創作心理定勢是創作主體個人的人生經驗,藝術積累,知識素養,生活經歷等各方面長期儲備的結果,并由創作者的提升概括,抽象內化而凝固為一種較為穩定的創作模式。”[2]就許鞍華和徐靜蕾的人生經歷來說,許鞍華已經擁有了很長時間導演經驗的歷練,在她的文化背景里混合了中西方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后來的她作品更為冷靜而淡然, 動機以對人物命運的關注為主。徐靜蕾作為70后新晉導演,她的作品在平靜之下依然顯示出了一絲掩蓋不住的濃墨重彩和激情洋溢,她的所要表達的是成長與愛情。
[1]魏紅霞.80年代中國女性電影中的女性意識[M].浙江大學學報2012(03).
[2]冉璐璐.淺析導演許鞍華的創作心理定勢[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