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凱里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貴州穿青人的問題,不僅是一個漢化、中間化及邊緣化的問題,也是一個政治、經濟的演化問題,由政治文化諸多原因造成。而中間化在黔境的復雜民族條件下向民族化的方向變化了。不管它是綜合漢族移民,還是多個族群的人們的松散綜合體,它都有自己的獨特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這些均應該進行保護和傳承 [1]-[7]。
貴州省穿青人60余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7%。其中,以畢節地區最多,人口54萬,其次為安順地區和六盤水地區[8]-[11]。納雍縣有穿青人23萬,全縣25個鄉鎮均有穿青人居住。最有特色的為勺窩鄉。該鄉地處納雍縣城中西部,總人口3.1萬人,穿青人占總人口的90%,穿青人的民族文化與民俗風情一直在這一地域傳承,有中國穿青人第一鄉之稱。鄉內村寨連綿數里,雜村不雜戶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
穿青人可考的歷史始于明代,多數研究者認為其祖先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帶居住過,因種種原因而進入貴州,這與地方傳記、譜書、墓志銘及碑文等相吻合。從明洪武元年間調北征南和調北填南隨軍入黔的,許多隨軍服役的家屬入黔后,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點的漢人移民集團[12]-[17]。當他(她)們進入貴州后,與當地人發生密切聯系,傳統的民族文化文化習俗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消失。因此,不管擁有“穿青”這一稱號的人們的來源是單一的漢族移民還是當地少數漢族,或者是多個族群的松散綜合體,保護穿青人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
(一)穿青人的圖騰
穿青人的圖騰崇拜對象為猴,農歷的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間,穿青人都要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披上動物皮革裝扮,然后到各村各寨驅趕瘟疫,緊隨組織穿青人的青年男女到各家各戶演唱花燈,以祈求平安。
(二)穿青人的儺戲
穿青人儺戲為慶賽五顯神,這是一項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祭祀是戴上各種面具裝扮成各種妖魔鬼怪,一共十五場。順序是:起壇、發功曹、交生、淌白、齊兵、合會、贊圣、云霄殿、二郎殿、四府殿、五岳殿、靈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
(三)穿青人的服飾
穿青人的服飾以女性最為典型。梳三把頭,耳戴大勾環,穿青藍色的花衣服,青色至中,藍色至底,白布鑲邊,喜穿反云勾鼻花鞋。
(四)穿青的婚姻
穿青人的結婚的規矩多,以圓房為例,就包括回車馬、拜天地、入洞房、鬧新房、做法事等。
(五)穿青的喪葬
穿青人的喪葬過程復雜,一般五到八天,尤其是年紀很大的老人過世,喪葬過程長達十余天。主要有為死者沐浴、穿壽衣、做法事、出望山錢、漂河燈、發喪等多種習俗。
本文通過對貴州省納雍縣勺窩鄉穿青人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進行研究,得出如下認識:
(一)穿青人問題是一個漢化、中間化及邊緣化的問題;
(二)穿青人作為一個族群,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與生活習俗;
(三)傳統的穿青民俗文化,已逐漸在社會發展中消亡。
因此,不管擁有“穿青”這一稱號的人們的來源是單一的漢族移民還是當地少數漢族,或者是多個族群的松散綜合體,保護穿青人的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致謝: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納雍縣宣傳部、納雍縣勺窩鄉人民政府、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領導、同事的指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地感謝!
[1]費孝通.少數民族在貴州究[M].北京:三聯書店.1951.
[2]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概與興起[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葛劍雄,曹樹基.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王建民,張海洋,胡鴻保.中國民族學史(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陳宏樞.穿青人的歷史與文化[M].織金:織金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3.
[6]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導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李建軍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倫叢[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8]張坦.穿青人的儺文化—慶五顯壇[J].貴州文歷叢刊,1988.1(3):1156-160.
[9]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32(138):1-120.
[10]余躍生,張勛,陸玉炯.貴州北部地區彝族、白族、穿青人和漢族頭面部形態特征研究[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07(01)1-5.
[11]王文章,陳飛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02)81-86.
[12]陳美嬌,劉朔.貴州省未識別族體的法律地位極其政策研究[J].魅力中國,2010.5(113):9-10.
[13]王家錄,呂燕平.穿青人的儺戲文化及其旅游開發[J].安順學院學報,201113(2):70-74.
[14]李良品.貴州方志中有關“穿青人”及其先民族源和族稱的記載[J].貴州民族研究,2011.32(138):159-166.
[15]雷勇.社會歷史宗教生活與族群身份的建構[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4):68-72.
[16]黃錦樹.貴州穿青人族屬考析[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3(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