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瑩
(蘭州城市學院 城市發展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根據民間藝人口述和史料記載,藏族在公元8世紀以前,一種名為“魯”的民歌體裁就出現了。“魯”即是歌謠,是一種純歌唱或以唱為主的演唱形式通常帶有敘事性。
在17世紀時,繼魯體民歌后,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民歌體裁稱為“諧”。一種以歌為主、歌舞結合的歌唱形式泛稱為“諧”。一般是四句一首、六字一句的詩歌體為歌詞內容,四句一首的分節歌(也有一部分為六句)成為其主要音樂結構,這種結構比較規范化,具有明快活潑,短小精煉等特點,同時這種歌唱體裁與群眾現實生活感情更為接近,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與魯體民歌相比,這種新的民歌體裁無論在音樂結構,歌詞格律以及調式、節奏等各個方面,均有較大的發展和變化。由丁青、次仁旺堆于17世紀初改編的藏戲《諾桑王子》中,就已有了這種諧體民歌的應用。在古藏文資料《如卜辭》等中,記載著于9世紀時,就出現過一種民歌形式和這種“諧”相類似的體裁。
藏族傳統音樂藝術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特定的音樂被用于生死的慶祝與祭祀場合、各種民間或宗教儀式及日常勞作等社會活動之中,主要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三大類。藏族文化發展史的考察中,民間文化藝術與宗教文化藝術猶如一對孿生姊妹,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同進步與發展。
藏民族的歷史傳承、繁衍生息、生存發展乃至日常生活與民歌都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口頭傳唱的民歌,祖祖輩輩的藏族人講述著和傳承著自己民族的悠久歷史,于是,有了恢宏壯麗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它的產生和發展是在藏族古老的神話、詩歌、諺語等民間文學豐富而堅實的基礎上取得的。豐富的民歌素材在其間吸取。如今,呈現于人們眼前的主要以說唱音樂形式。除此之外,所演唱的內容還包括了許多長篇、短篇的民間傳說故事。
“風俗歌”也是藏族民歌中一個重要的類別。在特定的風俗活動中才演唱這類民歌是的歌曲,其中包括酒歌、箭歌、婚禮歌、猜歌等。
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信仰他們也用民歌來傳遞。而這種傳遞,通過一種叫做“嘛尼調”的歌曲來進行最直接的表達。“嘛尼調”,亦稱為“六字真言歌”或者“誦經調”,廣為吟唱于各地的藏傳佛教信徒們,借以表達他們虔誠的宗教信仰。
用民歌來表情達意也是藏族人的一種傳統,“山歌”是這個功能體現最突出的形式。山歌的唱詞內容相當廣泛;有不少是歌者在草原海子間即興以抒發情意的,也有一部分是流傳多年的傳統唱詞。
文化空間有穩定性、整體性和活態性幾個明顯的特征。其次,民間歌舞展示的不僅僅是藝術,更是服裝、習俗、宗教和建筑等綜合文化的展示,具有整體性;再次,民歌傳承的載體是“人”,它是通過人的聲音、表演作為手段進行表現,他傳授的方式是口傳心授,并不斷變異。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民審美的更新,民歌文化空間面臨“瀕危性”危機。“文化空間”的保護既體現在民歌活動的特定場所上,也表現在民歌環境的“原生性”上。
西方發達國家在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采用“登錄制度”,作為藏族民歌的保護更應該導入這種制度。
民歌最重要傳承載體是活態的傳承人。隨著社會的演進、生態環境的變遷,藏族傳統民歌面臨傳承人日益減少和老齡化的問題。這亟待政府部門以足夠的資金做后盾,構建民歌傳承機制,使民歌的保護能落到實處。
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最終要走法制化的道路。針對藏族民歌的搶救與保護,理所當然納入立法軌道。為了保障搶救和保護民歌文化遺產的有效進行,我們要大膽的謙虛的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搭建一套科學、實效的管理機制,并配套完善的監督體系。
[1]安德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8,(1).
[2]馮光鈺,表炳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第二卷)[M].京華出版社,2007: 582-588.
[3]薛藝兵.“非物質文化”新語境下的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J].人民音樂,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