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辰
(廣西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6)
山歌是一種基本的中國民歌體裁。廣西山歌是指生活在廣西地區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演唱形成的民間歌謠,主要包括壯歌和漢歌,同時也包括苗、瑤、侗等十幾個民族的歌謠。
廣西民歌取材于生活,其內容淳樸、自然。由于其結構短小,取材容易,音韻和諧,易歌易記,使得民歌在創作、記錄以及傳播等環節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
廣西民歌內容豐富,貼近生活,是廣西民俗、民情、民意的大集匯,有的反映民俗,有的反映生產勞作,還有的表現歷史、時政。
廣西民歌具有形式簡單的特點,這主要是由民歌的創作主體、創作內容以及創作過程所決定的。首先,廣西民歌的創作主體是普通的人民大眾,大多數都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文學創作訓練。因此,形式簡單的民歌更適合普通民眾去創作和傳播。其次,如前文所述,民歌的內容豐富,相比于形式繁瑣的文體,形式簡單的民歌容易承載更廣泛的創作主題。最后,廣西民歌的創作通常是在生產勞動或集會時,采用對歌的形式完成的,這種創作過程是即興的、伴隨發生的。
廣西民歌形式簡單的同時,又具有富于變化的特點。一方面,這一特點作用在廣西民歌的創作上大量的使用比喻和起興。比喻和起興顯著地增強了廣西民歌的生動性、層次性和飽滿感,給民歌的結構也帶來了多樣變化。另一方面,廣西民歌的創作往往是一蹴而就的,這種不加修飾與推敲所形成的“快歌”,本身就是民眾多樣性特點的反映。
在廣西,歌圩是山歌進行民間交流的主要平臺。據不完全統計,在廣西區內有超過50個縣流行歌圩。不同民族的歌圩叫法不盡相同,壯族 稱作“歌圩”、“圩蓬”,苗族稱作“跳坡節”,但在形式上都是以集體對唱為主,同時開展其他各種文體活動。
廣西歌圩主要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組織上具有群眾自發性,沒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和組織機構參與。二是效果上具有生活實用性,歌圩不僅有著娛樂歡慶的作用,而且能夠為青年男女提供交往機會。三是時間上具有季節性,各族歌圩都是在農閑、氣候暖和的季節舉行的。
由于歌圩組織開展靈活、運行成本低且具有一定的生活實效,長期以來都很好地推動了山歌的民間交流。同時也能看出,由于缺少政府部門的參與以及本身不具有明顯經濟效益,歌圩的開展缺乏強大的政府保障以及穩定的經濟驅動力。
近年來,一些有識之士將廣西山歌作為極富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精心包裝出文化產業項目,推向市場,取得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為廣西山歌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利用山歌資源開發文化產業的典型代表。
要發展廣西山歌,首要任務是要重視對山歌文化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要重視對山歌傳唱人才以及山歌文化批評家的培養。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山歌傳唱人成長土壤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其中歌圩活動明顯減少,歌王越來越缺乏,并呈現“老年化”趨勢,有著青黃不接的危機。因此,培養山歌傳唱人才顯得尤為緊迫。
一方面,可以依托廣西現有的旅游產業,將民歌文化作為廣西人文風景的一部分與自然風景交融,從而形成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另一方面,要進一步開發出一批以山歌為主要載體的精品項目,包括歌劇、電視節目、電影以及民歌文化節等,不斷增強廣西山歌的知名度,提高經濟效益。